秋高气爽,红薯飘香。9月1日,宋家镇刘林管区益农党建共同体的红薯种植基地提前迎来了秋天的丰收季,田间,随着拖拉机来回穿梭翻犁,一垄垄”红疙瘩”破土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十几名村民忙着给新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晾晒,忙得不亦乐乎,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今年我们种植的品种是龙薯九号红薯,这个品种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市场行情也不错。”据益农党建共同体管理员马有岭介绍,基地今年共种植红薯30余亩,亩产量达7000多斤,地头收购价每斤0.7元,除去育苗、施肥、栽植、后期管理各种费用,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多元,仅这一茬红薯,可为集体创收8万元。
这忙碌的丰收景象是刘林管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据悉,宋家镇刘林管区下辖10个自然村,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每个村大都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集体经济一片空白,一年到头村里日常开支都是紧巴巴的,更谈不上开展什么大的民生项目。为破解集体增收难题,2021年,在宋家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下,刘林管区打破村庄界限,以管区为单位,打造了益农党建共同体,以实施发展镇域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流转土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成方连片种植基地,先后尝试了菜花、大葱、红薯等适合本地发展的经济作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改善了村集体“无钱办事”的局面。同时,为了探索特色种植经验,搞好、搞活集体合作社,今年8月份,益农党建联合体负责人、刘林管区书记潘静哲带领合作社全体成员赴武城县郝王庄镇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先进经验,让全体社员学习了经验、开阔了思路、增强了信心,更找准集体创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红薯喜迎大丰收,创收的不仅是村集体,还有周边村民。“我们都60多岁了,家里还有地,也没法出去打工,平时就在合作社里打零工,一天60多块钱,离家也近,非常方便。”正在分拣红薯的刘林村村民高兴地说。由于合作社种植基地规模比较大,吸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农忙时节每天用工量可达20多人。
“红薯收完后,我们准备种植60天的大白菜,收货后,来年再将种植基地扩大30亩,继续搞大葱、菜花种植。”望着大丰收的场面,马有岭信心满满,劲头更足,明年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让集体增收的同时,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产创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田楠楠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