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至27日,“冀鲁党报社长、总编、摄影名家夏津行”新闻采访活动举行。此次活动由德州日报社、夏津县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德州分会协办,来自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衡水日报、济南日报、淄博日报、泰安日报、聊城日报等新闻媒体负责同志、记者走进夏津县,用镜头发现、聚焦美丽夏津的人文之美、生态之美。
采访团一行先后到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桑产业研究院、圣树源桑叶茶基地、圣源集团桑椹酒生产车间、德百温泉旅游小镇、九龙口湿地公园等地采访拍摄,观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堤吹腔演出,观摩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鸿熙居布袋鸡加工技艺,每到一处,都进行深入细致采访、拍摄。大家纷纷表示,夏津县围绕古桑树这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从椹果到桑叶实现了全元素利用,衍生出生态旅游、桑产品加工等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让生态资源成为夏津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真正实现了“古桑得保护、产业得提升、农民得实惠”的可喜局面,“青山绿水”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本报记者对参加活动的部分专家进行了访谈。
新华社山东分社图片总监范长国——
把桑产业做细做精
“今年来夏津,来时的路上就感受出巨大的变化。景区两边的路更整洁,更有秩序。夏津在发展,城市在进步,这体现出夏津县城市建设者的用心。 ”范长国介绍。
这次前来让范长国感觉变化最大的还是当地人的精神风貌。他告诉记者,在九龙口湿地公园,老人、孩子自得其乐、温馨祥和,这一切以优美的湿地环境相配,充分表明老百姓的获得感得到提升。
时下正是桑椹的收获季节,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上乘水果,范长国认为其价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桑椹树资源有限、产量有限,同时受不耐储存、运输不便等条件限制,充分体现了桑椹的珍贵,但时下每公斤6元到10元的价格相对来说还是太低。 ”他认为,桑椹在销路上应该朝着更高端的方向努力,以周边大中城市为目标消费群,在包装上更加精致一些,在配送上更精准一些,这在未来应该能够成为提升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乘着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东风,桑椹的未来发展之路会更加宽阔,对此范长国提出的建议是做大做强产业化。“现在桑椹有关的商品十分丰富,有茶叶、酒、面条等产品,但是存在的问题是高端化的产品稀缺,下一步,在一个产品领域应该做细做精一个品牌,借力品牌优势,产品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
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主席、秘书长钱捍——
让百姓参与讲百姓故事
最近几年,钱捍年年都会来夏津,他告诉记者,夏津的变化很大,一年一个样,尤其今年变化最大。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再加上旅游小镇的开发,以及对马堤吹腔等当地重要文化形式的再挖掘,让人感受到夏津县厚重的文化底蕴。
旅游小镇的开发让传统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游客不仅可以在千年古树群当中流连,还可以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惬意,提升了当地旅游的发展水平。钱捍说,旅游小镇还原了各地风土建筑,比如福建土楼、多宝塔,引入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元素,扎根当地发展,再过一百年或者更长时间,在传承和发展中就会碰撞出新的文化之花。
一个城市在发展,不仅体现在盖了多少栋高楼,修了多少条马路,更体现在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上。“这次德州日报与夏津县联合组织集中采风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当地对文化宣传的重视,也让大家感受到当地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幸福感、获得感。 ”钱捍说。
古桑树群是夏津的金字招牌,这份宝贵的遗产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宣传好。对于游客而言,最好的讲解者不是专业导游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钱捍建议,下一步的旅游发展中,应该让普通老百姓加入进来,发掘当地风土民俗故事,用老百姓的口生动地讲出来,效果一定会更好。
衡水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平权——
在整合中提升文化生产力
“夏津的变化堪称日新月异! ”去年,王平权曾经来过夏津,但是今年这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丰富的旅游场所,仍然让他感到震撼。
在他看来,夏津以桑椹为载体,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桑产业是一条非常正确的路子。而对于夏津县今后的发展,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夏津县应在梳理黄河故道文化的文脉上下功夫。“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根。”王平权说,黄河曾经多次在夏津改道,作为黄河故道上的夏津,一定孕育了灿烂、丰富的黄河文化,这本身就构成了夏津文化的特质之一,需要更加细致的梳理、保存、传承。同时,应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一方面,可以纵向整合,整合好古代、近代、当代的文化资源,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横向整合,将官方的文化活动与民间文化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曲调和鸣的和谐态势,促进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此外,他建议夏津需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完整地打造黄河故道文化、农桑文化,让人们提起夏津,就能联想到附加其上的、内涵丰富的一系列文化意象,进而带动、催生其他产业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夏津模式”。
淄博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潘海涛——
利用好是最好的保护
黄河故道、十万亩古桑树群,走进夏津,淄博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潘海涛为夏津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感到高兴。面对全省唯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举全县之力,围绕一棵桑树积极做好、做长产业链条,让潘海涛看到了夏津县发展桑产业的决心和力度。“利用好,就是最好的保护。 ”潘海涛告诉记者,拿到世界级的招牌,对夏津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财富。如何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品牌打响、叫亮,应该尽快形成系统的推进机制。就目前来看,夏津县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假以时日,一定可以结出丰厚的成果。
潘海涛认为,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本就是褒扬黄河故道古桑群将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源加以巧妙结合,创造了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局面。而夏津县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实现更好保护,为很多地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夏津县应继续秉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生态平衡与致富奔小康的结合文章,将这份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造福一方百姓;同时,还应注重围绕这一遗产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有效的开掘,让“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的品牌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
泰安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戴冰——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在夏津,10万亩古桑树群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畅游期间,椹果香气氤氲,让人沉醉其中。泰安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戴冰在参加“冀鲁党报社长、总编、摄影名家夏津行”新闻采访活动中,对夏津优美的生态环境印象深刻。
戴冰说,生态环境是一种生产力,唯有好生态才能换来好生活。从表面看,环境好了,带给人的无非是好心情,离想要的好生活尚有距离,但是只要做好了生态与发展的结合文章,就能够将好生态转换为生产力,既美也富。而这一点,夏津就是一个典范。
“让好生态变现为‘绿富美’,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好生活。 ”戴冰认为,从当前农村实际来看,让广大农民的生活“绿”起来并不难,好多地方通过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低效林改造等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已经是绿意盎然。不过,以“美”和“富”的标准来检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让“绿”催生“美”带动“富”?这在夏津县可以找到答案。即借助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持之以恒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抓好了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让“美”和“富”和谐共生,各美其美,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聊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朱茂明——
感受产业融合的力与美
2天、10余个采访点,满满的活动安排,让聊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朱茂明收获颇丰。“走进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近距离接触夏津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夏津人民身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热情自信的朝气。 ”朱茂明告诉记者,这种对生产生活的热爱、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将带领着夏津人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更加充满活力,也将创造更多的奇迹。
在朱茂明看来,夏津县集中力量发展桑产业,制定了保护与发展规划,兴建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还聘请了3位院士担任顾问,措施过硬、效果明显,既保护了宝贵的农业遗产,又为群众致富开辟了道路,更培育了夏津发展的支柱产业,可谓一举三得。对加快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此次活动上,主办方邀请了省内外多家媒体参与,摄影家们用镜头聚焦夏津之美,丰富而生动的采访场景,激发了大家的灵感和热情,也拍摄了不少优秀的摄影作品。朱茂明说:“这项活动为摄影家们全身心感受夏津之美搭建了平台,对于宣传夏津、传播夏津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 ”
朱茂明表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办方组织的这项集中采访活动,值得学习借鉴,尤其在传播格局加快调整的当下,对于提升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
大众日报社主任记者李勇——
让夏津“津津有味”
今年前来参加采访活动,给李勇留下最大的印象是整体环境的提升。他告诉记者,能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且是全省唯一一处,说明了夏津县具有的先天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把这一资源运作好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围绕古桑树群这一中心,当地可以开发很多配套项目,现在也有一些正在付诸实践,比如椹仙村旅游小镇、温泉度假村等,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打造自身特色,同时必须注重细节,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舒适,在游览后体验到惬意。
桑椹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香甜的,夏津虽然是以“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但香甜的滋味又赋予这里更多的色彩,让这里“津津有味”。同时,北依德州、南靠聊城,青银高速、国道308线横穿其中等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也让为这里的发展再添羽翼。
此次集中采风活动,李勇给出很高评价。从清晨拍摄农民“抻包晃椹”到现场观看采茶、制酒,此次活动是一个宣传推介当地的很好形式,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李勇说,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到夏津并且爱上这里。
齐鲁晚报图片新闻中心主编刘军——
千年古遗产迸发新活力
连续3年,来到同一个地方,每次都能感受到当地推陈出新所做的努力,尤其是今年给人的变化最为明显。刘军表示,这一次感觉整个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区更新、更大、更美、更上档次。这说明千年古遗产在当下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此次采访,刘军以航拍方式为主展现夏津之美。他向记者展示今年拍摄的航拍作品,晨雾空濛、绿意萦绕。他把这些照片与之前拍摄的进行对比后告诉记者,生态上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古桑树群周边的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好,周围的绿色越来越浓。这体现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已在当地扎根。
此次活动不止围绕古桑树群景区进行集中采访,还向大家展示了桑椹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刘军表示,此次采访活动在丰富程度上大大提升,让大家更深入了解了桑椹深加工的具体流程,对当地有了更深层次了解。
针对下一步的发展,刘军提出建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个分量很重的荣誉,整个古桑树群景区都应该再进一步提升、丰富。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规划先行,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围绕一个中心下一盘大棋。
华赛一等奖获得者、摄影家吕廷川——
新老结合增魅力
算上今年,吕廷川已经连续3年来夏津。他告诉记者,这片古桑树群深深吸引着他,每次来都要去找那几棵熟悉的古树,看看它们还好不好。
吕廷川说,夏津县古桑树群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真是实至名归,这些古树太宝贵了,他们不只是夏津县的,更应该是全人类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资源只会更加珍贵。现在随着旅游小镇的开发,在老与新的结合中,夏津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这种厚重的美带有强大吸引力,让人愿意不断前来。
吕廷川长期致力于图片故事的拍摄,他坦言,对于拍摄对象会比较挑剔,但来到夏津他频繁按下快门,这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寻找到新的创作题材。他说,现场观看的马堤吹腔让他非常震撼,特别是得知这一古老的剧种由一个村子代代传承后更加感动,有许多演出者都是从十几岁演到70多岁,这是一种怎样的执着与热爱。
对于古老资源的开发他还给出建议,开发一定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要有当地的特色,培植本土的旅游品牌,绝对不能照抄照搬。
记者|任立松 高红岩 郭庆萍
通讯员|董玉龙 邓美平 田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