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培育2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厚植创新沃土 中小企业活力奔涌

从特种功能性鞋底到体育器材,从玻璃砖到刹车片,从淀粉糖到浓缩蛋白质……在德州,很多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瞄准某一行业领域,凭借“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在不同细分市场上独领风骚。

培育“专精特新”,德州是“特长生”。6月23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度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全市17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列全省第五,创历年新高。8月底,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我市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榜……

“专精特新”企业何以实现快速成长?其背后是我市在此领域持续发力、跨越赶超的生动实践。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因子以及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企业集聚成“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

专注创新

成就行业翘楚

“专精特新”,“专”字在前,意味着企业要凸显“专业化”。评选时,企业在细分市场的份额占比被纳入考核重点。以上榜国家级榜单的企业——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公司自主研发的“固井利器”,能将勘采石油和燃气的套管安全送至8000米以下的深井下,不仅刷新井深记录,还突破井下高温、高压、化学腐蚀等限制,在市场上广受青睐。

在全市“专精特新”企业中,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并非个例。尽管发展方向不同,经营布局也各具特色,但众多“专精特新”企业的高成长背后亦有着共性——创新。

9月1日,在德州海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运往广东的集约式高端智能预制构件生产设备正装车发货。此设备是海天机电高端制造的代表作,可节约空间30%、能耗40%,缩短生产周期50%,且产能提升1倍,目前已在国内多家企业有效使用。

成立于1997年的海天机电,是行业内产品线最齐备的企业,拥有专利141项。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深耕细作25年,海天机电总经理崔华波最大的感悟是只有掌握独门绝技,才能占据市场核心地位。“如今,盖一栋楼所需的构件,公司生产的装备都可生产。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崔华波说。

事实上,正是众多“海天机电”在关键技术等环节领域的突破,才绘就了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群像。从去年新增10家,到今年新增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也为我市先进制造业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解决核心关键领域技术问题”等,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掌门人口中的高频词。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能有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最终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精、小而专、小而活,在众多细分行业正逐渐成长为隐形冠军。”市工信局局长孙洪昌表示,“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市加快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有力支撑。

梯次培育

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面对风起云涌的市场,站在技术前沿,用好产品赢得市场,是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韧性足、竞争力强的一个法宝。

位于夏津县的山东朝阳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钢材经过锻造、车削、热处理、磨加工、超精加工等40多道工序,变成一个个闪亮的轴承。“同类锥形产品的接触角度一般在28度左右,我们能将接触角度提升至35度左右,且实现了稳定量产。”公司副总经理李畅介绍,朝阳轴承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入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四二、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建新等多位行业领军人才,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让轴承质量更稳定、噪音更低,额定寿命延长了5倍。

同样作为“专精特新”企业,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经过30多年的深耕,从一个规模小、底子差、技术粗糙的小厂,迅速成长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其研发的环氧网弥补了国内高端环氧网的空白,产品90%以上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位列国内同类产品第二位。

我市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在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独特优势,与其他企业相比,表现出的发展韧性更足,将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我市制定《德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认定程序、有效期限;印发《关于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三级培育库的通知》,制定入库标准和培育措施,积极建立企业梯次培育路线。目前,我市分别建立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85家,形成“市县联动、分级培育、有序升级”的培育模式。

厚植沃土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专精特新”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这是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营造优良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的一个缩影。

与普通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将更多“真金白银”用于研发环节。以德州瑞百利玻璃砖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空心玻璃砖的研发和推广,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平均占到年度总营收的6%以上,新产品的产值占到总营收的10%左右,这些数据几乎是普通企业研发投入的两倍。

我市先后出台《德州市支持新型工业化强市20条意见》《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列为重要内容,对新认定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700万元。与此同时,市工信局联合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德州银保监分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向银行机构推介“专精特新”企业86家,办理信贷9.28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风险补偿三年行动计划,设立风险补偿资金 2000 万元。

“我们从单纯的信贷投放转为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涵盖存款、贷款、投贷联动、数字化转型等多方位的服务方案,助力企业发展跑出新速度。”工行德州分行行长汤凯介绍,截至6月末,工行德州分行科创贷款余额近60亿元,上半年累计发放近20亿元,服务科创企业客户160户。

资金之外,围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我市着力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由德州远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联合组建德州市专精特新“小巨人”服务联盟,在管理咨询及技术创新服务、商标专利及资质认证服务等8个领域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累计服务企业1400多家次。6月14日,我市召开“智能制造·数字未来”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接会,邀请有关机构专家与90余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蓄好一池春水,让中小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近年来,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呈现逐年跨越式增长态势,相对于2019年,我市没有一家企业上榜首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5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 | 王德鹏 通讯员 | 孟宪红 邓美平 赵庆川
审核 | 王贺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