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全覆盖

9月14日上午,2022年齐河县民生实事主题系列发布会召开,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毅,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光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滕颖,对我县文旅部门民生实事推进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齐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追求,以优化服务为第一保障,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不断提高文旅服务水平,努力开创文旅惠民、文旅便民新局面。

强基础,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发展。在城区,城市书房等文化场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黑陶艺术馆等一批新的场馆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新规划设计的文化科技艺术中心,建有6馆3中心,同时还建有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空间,集活动开展、图书借阅、培训、会议、剧院、影院、商业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造成为齐河城市文化会客厅和主客共享的艺术休闲聚集地。在乡镇,15个综合文化站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全部建成。在社区(村),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并以此为依托,先后建起了数字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儒学讲堂、乡村大舞台、文体小广场等村级文化服务设施。全县形成了以城区为龙头、以乡镇为枢纽、以社区(村)为基础的现代化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重效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创新工作思路,打破政府自建自管的传统模式,探索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引领示范项目“文化先行官”,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文化类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文化艺术专业培训、场馆的运营管理、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等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突破了从“建好”到“用好”的瓶颈,使乡镇综合文化站效能得到更充分发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做到“建有标准、管有队伍、用有实效”,打造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齐河样板”,探索出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全新模式。目前,项目已经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惠民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建设完成“齐河文旅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平台。以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为基础,整合全县文化、旅游、文物、非遗等资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和手段,实现全县文化和旅游服务“一张网”。二是组织举办公益培训。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先后举办了“群众艺术课堂”陶艺、扎刻、国画、合唱、沙画、乐高等各类线上线下公益培训,举办阅读推广、国学讲座、展览、读书朗诵等线上线下读者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实施“戏曲进乡村”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通过派发“你点单·我送戏”调查问卷,让老百姓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出形式,并结合老百姓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演出种类和内容,开展“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四是积极推进基层群众文体“三有”(有组织、有阵地、有活动)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建设了室内和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每个行政村都组建了3支及以上文体队伍,先后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齐河县2022年广场舞大赛、2022年齐河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齐河县“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书画摄影展等县级活动,各乡镇(街道)、各社区(村)也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办实事,推进文旅服务多元化。一是举办第六届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目前已发放了4批40万元惠民消费券,对文旅企业消费进行补贴,直接拉动文旅消费100余万元。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宣传消费季活动的进展及文化和旅游惠民季各项优惠活动。二是开展公益演出“五进”工程。招募能自觉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特长人员100余人,组建成立“齐·艺”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走进敬老院、军营、校园、企业及景区,开展公益性演出,宣传文旅惠民政策,展示文旅发展成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王岳琪 通讯员|刘磊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