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牌坊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
陵城区老进修学校大门,原为文庙的棂星门
陵城区棂星门的保护标识
57座牌坊有据可循
德州牌坊多,据1935年《德县志》的统计,当时有牌坊57座,建设时间和大运河在德州的兴衰时间轨迹基本一致,它是运河水孕育的特殊文化形式,是运河文化的载体。
德州的牌坊大体分为5类:一类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颂德。二类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五类是墓道坊,譬如苏禄王墓前的牌坊,但它是后来修建的。
今运河东岸大堤上的的龙湾苍翠牌坊
这些牌坊中,宣扬忠孝贞节的就达到17座。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50余年,历任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的卢荫溥,在德州一度风光无限,他的长女卢碧筠,与故城县贾钝夫的小儿子贾汝愈定的娃娃亲,还没嫁过去,男方就死了,这时候女方刚满12岁,从此终身未嫁。道光十四年(1834年)12月,皇帝听到这件事情后,专门下旨修建了贞节牌坊(《德县志·卢贞女事略》)。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迫害十分残酷。另外比较有名的有南门内东街,举人刘嘉胤为其母徐氏、张氏所建的一门双节牌坊;进士何显宗为祖母王氏、母亲郑氏在米市街修建的两世完节牌坊等。
最为热衷建坊的当属程讷,德州左卫人,他没有进入仕途,但其父程瑶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其子程绍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均为朝廷大官,因此,明嘉靖年间他被诰封工部侍郎。他先后在南门内和城北郭建设了恩纶世锡坊、恩纶洊锡坊和永介寿祺坊、洊锡宠渥坊4座牌坊。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程绍因为秉直而疏,触怒了皇帝,被削职为民回到老家德州。这期间,他与父亲程讷在城北郭,建设了德州有名的濯锦园,当时也叫程氏北园。院内建有牌坊“启秀坊”,由书画大家董其昌题写,其雕绘图案用水塘、鱼、荷莲以及5只蝙蝠组成,匠心独运。最初在这里定居的是看花园的佣人,前花园6户人家,后园10户人家,后来因此定村名,是目前长庄乡前后园村的来历。
这类标志科举成就的光宗耀祖牌坊还有明嘉靖年间进士李逢时建设的金榜题名坊、明隆庆举人李汝栋和李汝材建设的兄弟联芳坊、明成化年间户部侍郎邹祥建的忠孝两全坊等。以及北四牌坊、南四牌坊、西四牌坊和九达天衢坊4座最有名气的骑道牌坊。这4座牌坊周边都曾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北四牌坊的西北侧就是德州学宫,书香味道十足。南四牌坊东侧是旱馆驿 ,为当时最高官方接待场所。与运河毗邻的西四牌坊和九达天衢牌坊更是记录了城市几百年繁华。
建筑精致 图案生动
由于地处平原,无山少石,因此德州的牌坊规模并不很大,但建筑精致,以石木混合结构为主,辅以砖料。大多为四柱三门重檐,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两侧也分别刻有立坊者姓名、年代及牌坊的典故和传说。
建筑工艺上,德州牌坊,不仅具有北方粗犷的气派,而且融入了南方细腻的品味,体现了传统艺术的包容性。牌坊上经常出现的图案有蝙蝠、鹿、鱼等。“蝠”与“福”字谐音,为好运气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以5只蝙蝠组成图案雕绘在牌坊上, 象征长寿、健康、富裕、平安、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天赐之福。“鹿”与“禄”字谐音,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鱼”与“余”字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
除了这些生动的雕绘图案外,牌坊上面题写着牌坊的名称、建造对象和建造原因等内容,否则就失去了建造的意义和价值,有的还会题写对联。如坐落在河西李家庄的节孝坊,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表彰李文明妻段氏而建。位于河西五里庄的贞节坊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为表彰李元贲之妻吴氏而建。这些文字,都是当时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可是一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并不是你想立、你有钱就可以立的。特别是明清以来严格规定,只有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上报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的,要求就更严格,首先,你要符合申请的条件。然后,申请人提出建立牌坊的申请,获得地方官府的批准后,由地方政府上报到朝廷,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最后由官方出资建造。由于最终审批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牌坊最上面的正中,都千篇一律地竖块小牌,上书“圣旨”或“御制” “敕命”等字样,表示这是皇帝恩准的。
今运河东岸的政通人和牌坊
立牌坊表面上看是对个人的一种表彰,但实际上往往牵扯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因此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大门大户,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与地方官沟通,以获得被推荐的资格。
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以来,德州成为水陆重畿,漕粮北运,商贾云集,文风兴盛。《德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德州出了文武举人466人、文武进士128人,这或许就是德州牌坊大量出现于明清两代的原因,随着大运河的停航、清王朝的灭亡,德州的牌坊建设高潮也随之退却。
九达天衢坊
德州,源于古鬲国,《德州乡土志》记载:“尧舜时期,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 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但是,德州真正进入历史快车道,是伴随着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开始的。介绍德州,人们经常用“神京门户”“九达天衢”来形容其便捷的交通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其实,这表述的仅仅是德州800多年以来的历史状况。
1153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正式建都北京,德州走进世人的视线。1276年,元灭南宋,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交通中心,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德州正式成为北京的重要屏障和门户,“神京门户”显现。明迁都北京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对北京有运粮任务,德州逐渐被赋予“九达天衢”的美誉。
当时的德州,陆路、水路均非常发达。
陆路有九省御路。德州道路建设很早,自秦朝起,就有横穿全区的驰道,秦始皇东巡就是走的这条路。《贾山至言》记载: “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到了隋唐宋时代,为了沟通对高丽、日本的联系,重新下大力气修建了驿道。发展到明清,北京到德州有两条路,一条是自北京经廊坊、杨村、天津、静海、青县、沧州、东光、吴桥入德州;另一条是自北京经固安、霸县、雄县、任丘、河间、献县、阜城、景县入德州。由德州南下,也有两条大路。一条是经历城、泰安、临河到达江苏,这一条还有一个分支,是从历城经益都、掖县到达蓬莱。另一条是经聊城、泰安、滋阳到达江苏省的铜山县,这条线是山东省通往外省的唯一“国道”,为当时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进京的必经之路,史称“京畿达九省御路”。
水路有大运河。德州段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流经夏津、武城、运河经济开发区和德城区,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自夏津白庄入境至武城四女寺水利枢纽;南运河45公里,从四女寺北流至德城区第三店出境。大运河的开通,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漕艘由之通达”。
今运河西岸的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牌坊
金定都于北京,京师的花销用度都依赖于山东、河北的粮食,当时由于黄河肆虐,夺淮河、汴河、广济河入海,因此漕粮转运唯有依靠德州段运河。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济州河、会运河后,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全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元政府改将陵仓为陵州仓,并在德州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官职,驻扎大量军队统管漕粮运输和安全,年漕运能力到泰定三年(1326年)发展到335.1万余石。明建都北京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对北京有运粮任务,中央户部在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建水次仓,德州成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年递运南粮一度达600万石。同时,德州仓辖兑的69个州县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居运河各港口之首。
漕粮带动了商贸。当年德州运河上,“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永乐年间,德州已是“四方百货,倍于往时”,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进入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燕齐之都”。
九达天衢牌坊是德州金牌地理名片,它“东连齐鲁”“西通漕运”“南接藩省”“北拱京畿”,从古至今,九达天衢牌坊几经修缮,样式、建设地址在变,不变的是骨子里的那份荣耀。
德州火车站原广场的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牌坊
九达天衢坊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光绪末年的《德州乡土志》上,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其具体建设时期。据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作品来看,当时的九达天衢坊是两个牌坊的统称,分别位于运河两岸的古驿道中央,牌坊东西面向,中间为运河浮桥。此坊四柱三门,为木石结构。牌坊上部为木斗拱,挑檐,西岸为黄琉璃瓦盖顶,东岸为绿琉璃瓦盖顶。南北向4条汉白玉基石,高约1.5米,4根木质圆柱插入基石,两侧各有两根斜柱支撑。牌坊中间门楣上横书“九达天衢”4字,相传为明嘉靖年间太子太师严嵩所书。
清朝末年,漕粮改为海运,津浦铁路通车,古老的驿道渐渐荒芜,内河水运亦渐渐衰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对九达天衢坊进行过一次重修,但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德州解放前被拆除。
在德州,关于九达天衢牌坊有很多传说,譬如石雕蛤蟆的传说、牌坊题名的传说等等。关于牌坊设立的地点,在德州近年的一些地域文章中,也有表述说九达天衢坊横跨于小西门外的南北御路上,应该也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历史多说并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修缮复建或者异地重建也很正常。
(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者必究)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