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扩建项目全速推进,产业园区活力迸发;“绿色农房”改善人居环境,乡村田野处处生机勃勃;“红色马甲”进村入户,“蒲公英”多点开花,城乡弥漫文明气质……
进厂房、走田坎、访社区、入农家……9月22日至23日,“奋力走在前 争当排头兵——奔跑乐陵·精彩故事”第七届全国主流媒体乐陵行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齐聚乐陵,踏上采访路,聚焦乐陵醇厚的民俗风情、枣乡旅游的独特魅力以及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感受高质量发展的脉动,倾听追梦者的奋进故事,用手中的笔、镜头记录群众的多彩生活,讲好乐陵故事,文字、视频、H5、实时云直播、沉浸式VLOG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全媒体报道,生动展现了乐陵市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气象。
“一区四园”强支撑 工业迈向大而强
“这一片就是之前的盐碱洼地?现在真变成‘聚宝盆’了!”采访团成员一走进位于铁营镇的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就被智慧园区指挥中心的智慧监管平台吸引,经济日报山东站站长王金虎感慨道。
历经12年的发展,这个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园,累计投资90亿元完成“九通一平”区域13.5平方公里,建成创新创业中心、消防中心、固废危废处置中心和智慧园区指挥中心“七中心一平台”,形成了鲜明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产业特色。
齐鲁制药、凯瑞英、山东有研新材料……在铁营镇,一批行业“金字塔尖”项目正引领着一个千亿级高端医药化工产业基地和乐陵南部产业新城加速崛起,规模之大、质量之高,让媒体记者发出连声赞叹。
“垃圾还能发电!”在乐陵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让采访团成员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垃圾焚烧,德州的生活垃圾最终会告别填埋!这些生活垃圾在这里,还拥有了一个新的归宿——发电。”乐陵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耿世先,指着正在大口大口“吞食”垃圾的现代化焚烧设备,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他说:“我们承担着宁津、乐陵、庆云三个县的垃圾处置工作。生活垃圾将在垃圾仓里发酵7至10天,然后再进入垃圾炉在900摄氏度的高温下进行焚烧,燃烧以后产生的过热高温、高压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耿世先介绍,仅这一个发电厂,年发电量达1亿度,相当于30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部分余热还可实现供热、供汽,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6万吨。
今年以来,新一届乐陵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唯干唯实唯先、善谋善作善成,全市上下锚定五年内实现1000亿工业产值、1000亿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0亿工业税收、50亿财政收入和城区常驻20万人口的“11452”发展目标,做强“一区四园”(“一区”是经济开发区,“四园”是医药化工产业园、食品调味品产业园、体育五金装备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四大千亿级产业园),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中争先机、开新局,奋力实现了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增量“三量齐升”。
“以前就听说过以泰山体育为代表的乐陵体育产业,今天看了果然名不虚传。”香港商报山东站站长孙珂,被泰山集团博物馆内展现的企业辉煌历史、博物馆外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所感染,对乐陵市“打造体育产业千亿企业、落地万亿产业集群”的底气由衷赞赏。
给门窗加上“头脑”,让制造变成“智造”,亚萨合莱国强把五金产品“玩”出了“花样”;通过资源共享,在乐陵市百源五金产业园形成了庞大的五金产业集群;立足红枣等特色资源,将食品调味品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打造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国际食品名城……每到一处,采访团成员看到的是一个个高质量的产业项目,感受到的是乐陵工业由大变强的强力脉动。“一直对乐陵发展充满期待,对此次媒体行活动向往已久,深入了解以后感触很深,不虚此行。”农民日报记者刘一明道出了采访团成员的心声。
聚能人谋特色 乡村振兴后劲足
说起乐陵的乡村振兴,不得不提到黄夹镇。这个拥有8万人口的“德州第一大镇”经历了农业的鼎盛、商业的兴起、农村人口的流失,如今,越来越多的返乡人才共同建设新农村,已然成为乐陵乡村振兴中的一支生力军。
“嗬!这小别墅真气派!”9月22日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黄夹镇赵古屯村。在4幢正在建设的联排别墅前,记者不由得赞叹道。
赵古屯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华新在展板前为采访团介绍他的振兴“法宝”——绿色装配式建筑,“不用一砖一瓦,就能搭建别墅,拆装方便,冬暖夏凉,最重要的是废弃后的材料80%可以回收再利用,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建筑。”赵华新说。
“归巢”筑梦,带富乡亲。赵华新不仅是村干部,还是山东三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是该村回乡创业的能人、典范。20多年前,他只身前往天津打工,从做废旧物资回收生意到劳务派遣运营,再到后来正式注册公司,经过多年的打拼,公司渐渐发展壮大,他也成了村民心中的能人。
当出村、进城正成为当下不少同龄人的选择时,赵华新却选择了逆流而行,响应乐陵市“雁归工程”号召,毅然放弃在天津的高薪收入,回村任职,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筑梦人”,带着乡亲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赵古屯村总人口774人,现在只有289口人常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住房空置的也越来越多,而农村房屋翻建、更新频繁,能耗大、能效低,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赵华新说。
如何让农村的房屋“绿”起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舒适、布局合理、经济美观等优点的新型绿色农房成为最优答案。
眼下,4幢别墅楼体结构和内部楼梯、隔断已经基本成型,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楼体内装饰。用户提需求,公司做设计,厂家定制建材,现场进行组装……整个流程像“搭积木”一样,仅需30多天,就可以完成房屋的主体架构。
“这样的别墅有什么优点?”人民网记者绪光华问道。
“轻钢别墅的建材都是按照预定尺寸在厂家定制的绿色建材,工人只需要根据图纸进行现场组装,不仅大大压缩了工期,为村民节约了一笔工费,在建筑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建筑垃圾,甚至连扬尘都特别少。而在居住方面,房屋的保暖、隔音、防火、防潮等性能也均略胜于传统建筑。” 赵华新介绍说。
此外,为了有效整合土地资源,赵古屯村按照1亩宅基地4万元的标准回收土地,村民可以自行选择一次性收款,或者按照每年分红3750元入股。同时,赵古屯村还提出了置换的方式,通过统一规划后,在别的地方给村民置换一块同等大小的地。通过宅基整合和新居建设的同步推进,赵古屯村216户将全部入住新居,新村规划占地80亩,能够腾退出土地指标159亩。
黄夹镇能人辈出,“土豆大王”梁希森算是回报家乡、带民致富的翘楚。
多年前,梁希森致富不忘乡亲,为家乡盖起一座新村。如今,他大力发展制种产业,计划建起一座马铃薯特色小镇。
“在乐陵打造马铃薯特色小镇是一时兴起还是早就有计划呢?为什么选择现在开始实施?” 齐鲁晚报德州记者站副主编马志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打造特色小镇一直是在计划内。”梁希森说,“马铃薯喜中性偏酸的土壤,而乐陵的土壤一般偏碱,产量不能保障。这两年,我们在东营盐碱地上培育新种子,已经取得一定成绩,这为家乡打造特色小镇奠定了基础。”目前,希森集团在乐陵本地积极建设完善国家级马铃薯综合型科研基地、马铃薯产业国内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大力培育相关人才,全力配合各部门打造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小镇。
党建引领强服务 文明之花遍地开
金秋九月,行走在乐陵万亩枣林游览区,随处都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清风拂来,浓郁的枣香沁人心脾,枣农们挥舞着竹竿,收获一年的辛勤与来年的希望。
漫步枣林,远远就听到有朗读声。“我们倡导文明祭奠、低碳祭扫,在缅怀与追思中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朱集镇大常村枣林间,“枣乡红”党支部书记宣讲队队员、村党支部书记赵云海正在为村民宣讲文明守则,“群众在哪里,我们就讲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我们把‘固定讲台’变成‘流动课堂’,深入小广场、街头、巷道、田间地头,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让群众‘零距离’‘全方位’地了解移风易俗和党的理论政策。”赵云海说。
一口乡音,几把凳子,乐陵市把文明实践“流动课堂”搬到党员群众“家门口”,把枣林田间作为理论宣讲的“课堂”,利用村民闲暇时间,以“拉家常”的方式,让村民聚在一起聊天唠嗑谈收获、谈体会,形成了马扎宣讲、老枣树下讲故事、“枣乡红”党支部书记宣讲队等别具一格的流动课堂品牌,实现党建为引领、一域一特色、处处有课堂的宣讲格局。
“‘枣乡红’党支部书记宣讲队的开展方式是什么?这种形式有效吗?”媒体团记者提出疑问。
赵云海介绍,“枣乡红”党支部书记宣讲队是乐陵打造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品牌,由他和贾凤台、王俊利等几个村党支部书记组成,将“文件语”变成“家常话”,创新宣讲方式,丰富载体形式,现在已覆盖12个行政村。“宣讲不是照着本子念,得接地气,我们几个注意搜集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编成村民们爱听的故事,特别受欢迎。”赵云海说。
朱集镇还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乡风文明相结合,邀请14名文明实践专管员作为乡风文明“代言人”,动员百姓充分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开展各类“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参与的村民近1700人次,实现了共谋发展、共享红利,乡风文明、邻里和睦。
如今,“一支话筒作宣传,一本本子记民生”的场景,在我市的各个乡镇(街道)随处可见,乡风文明“代言人”的“流动课堂”不仅搞生产、传技术,还举办“夜谈会”,听民声、解民忧。
城市要发展,文明不可缺。乐陵市不仅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还在强服务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在市中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红色蜂巢”引起了媒体记者的注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万海波介绍,“红色蜂巢”是党在城市小区、居民区的战斗堡垒,是社区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延伸补充,通过设置党组织、组建业委会、规范物业服务企业,构建“党组织领导体系”“业委会自治体系”和“物业协同治理体系”相辅相成的“一巢三体系”城市基层治理模式,织密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的“一张网”。
通过实施“红色蜂巢”工程,将网格化管理工作与城市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把城市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蜂巢”,并依次为单位建立起类似农村“两委”班子一样的干部队伍,把独立的城区居民区,形成“蜂巢式”利益共同体,构建高效顺畅的集中领导体系,推动城市居民小区“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满足城市做大做强、人口不断聚集的现实需求。
为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党员群众的工作优势,今年以来,街道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推出“枣约15”之红色代办服务,代办员“正式上岗”,现场开展帮办代办服务,用他们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代办员们竭尽所能开展服务,对于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指导他们线上操作,让他们缴费无忧;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开展帮办代办,帮助他们缴费。”万海波介绍说。
“以党建为引领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水平,更是城市更新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一环,也是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孙珂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于斌 王志伟 编辑|于春芝
通讯员|贾鹏 张梓琪 龙晓峰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