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阅读丨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与苏轼一起过端午

点击阅读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苏轼的这首《南歌子》写于公元1090年,端午节时他与友人游览杭州名胜十三楼,描绘了当时的繁盛光景和游赏乐事。

上阕既写风光之美妙,又含宴饮之欢乐。下阕写宴饮的酒食,写游人尽兴之趣,在湖光山色、悠扬歌声中心神俱醉,飘然欲仙。

宋朝端午节不仅局限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过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初五这天,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和其他活动。

端午节,最为普遍的是吃粽子。宋时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花色品种丰富,形状和内馅都有很多创新,还出现了蜜饯粽。苏轼有“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在宋代,甚至连煮粽子的水也和以前不一样。人们将艾叶烧成灰,和水共煮,这样煮出的粽子呈金色,故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之说。

端午节插艾草,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绑成束插在门上。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吃粽子、插艾草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荆墨

周末阅读投稿邮箱:reusaa@126.com

声音、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