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启迪智慧 激励精神 ——我读《习近平讲故事》

□岳长金

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分对内、对外篇,其中包括廉政、品德、励志、治理故事和人民友好、国际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亲历的故事等9个分类,108个故事、108篇延伸阅读,全书共335页、26.5万字。内容贯穿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修身为人之道、改革发展之道和大国外交之道,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国理政的思考,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彰显“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也折射总书记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既是一笔十分宝贵、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更是一把沟通心灵、联通感情、融通中外的“金钥匙”。读好这本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讲故事》深入浅出吸引人。该书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散见于会议发言、调研谈话、出访演讲、报刊文章中的古今中外故事,长的约六七百字、短的百八十字,而“金玉良缘”的故事,仅有60余字,却以小见大、纸短意长,洋溢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中智友谊。这些故事,大都一目了然、过目不忘,节省时间,无阅读障碍。作为中国故事“第一主讲人”,总书记讲故事既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高超的技巧,如同拉家常,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既清新自然、言简意赅,又生动活泼,让人读有所得。而“延伸阅读”还原故事语境,补充故事细节,丰富故事信息,详细介绍总书记所讲述的人和事,使人们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习近平讲故事”和“延伸阅读”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链接无缝。

       《习近平讲故事》真情实感打动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感慨:“中国领导人是讲故事的高手。”诚如斯言。听故事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梦想与奋斗、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挫折,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情节。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故事,尤其是亲历故事,都充满真情实感。因为,只有“眼中有人”,才能抓住人、打动人,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像春雨润物般渗入人们的心田。这一个个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故事,平易近人,好懂、易记、易接受、易传播。比如,在与青年代表谈话时,他用自己上山看羊、下田锄地看书的习惯,跑30里路只为借《浮士德》的经历,很生动地说明了文学的力量和个人的文学情缘。还有,像“梁家河的变化”“心中的鼓岭”等这些亲历故事真切、富有感染力,远比摆摆样子、泛泛而谈好得多。同时,也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一个真实、生动、立体的中国。

《习近平讲故事》言近旨远说服人。用讲故事讲述治理之道,让故事走进人的内心,撬动人的情感,既是讲故事的根本目的,也是讲故事的挑战所在。因此,要想发现故事、选准故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醒和敏感,知道人们关心什么,了解群众喜欢什么,抓住所思所想所求讲故事,方可有的放矢、启迪智慧、激励精神,以达到澄清模糊认识、点亮思想航灯之目的。总书记善于用讲故事、举实例、摆事实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浅显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大有裨益,甚至一举多得。不仅赢得听众,而且会拥有话语权。不止如此,讲好故事尤其能滋润心灵,引发思考,鼓舞人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理想,坚定信仰,最终让大家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双重共鸣,进而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讲故事》说古论今激励人。习近平同志作为军委主席、三军统帅,他站在历史和新时代的制高点上,纵览五洲风云,把握全球大势,高度重视我国的国防安全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并为此倾注大量心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放眼历史、着眼现实,旁征博引、画龙点睛地讲了“集中营里的元帅之女”(我开国元勋朱德元帅之女朱敏,曾同白俄罗斯小伙伴们共同抗击过德国法西斯侵略军)“抗日战场上的‘外国八路’”“照亮黑暗的人道之光”等故事,阐述只有认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老朋友的友好帮助和宝贵支持,更不会忘记在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之光。并且昭告世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美好心愿: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所有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及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永不称霸”、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一个好的故事,胜过一堆说教。面对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的新召唤和新要求,我们更应通过认真阅读、仔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和深情,讲好各自的故事,并不断书写更加精彩的新中国故事,破浪扬帆,顽强拼搏,共同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编辑丨孙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