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踢皮球”就“踢”谁

报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5月31日一版《一份检察建议书止住“踢皮球”》),今年3月份,福建省闽清县池园镇田地村群众向该县纪委监委举报,称村里有家塑料厂违法生产、排放废气污水,但村里不管、镇土地所不管、镇环保站不管,连县环保局也不管,部门推诿扯皮、干部玩忽职守。接到举报后,纪委监委立即对举报问题进行初核,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察建议书,在法治层面上向不担当、不作为行为“亮剑”。结果,一剑刺破梗塞层,污染企业随即被关闭。

身处基层,生活中遇到“踢皮球”的烦心事儿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部门职责不清。工作处在“九龙治水”状态下,多头分工但相互之间权责分配并不明确,协同机制欠缺,谁都不想管;其二,缺乏担当精神。或因事情棘手,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捧在手里怕扎着,落到肩上怕追责,于是玩儿起“击鼓传花”游戏,玩儿起矛盾转移把戏,谁都不愿管;其三,不重工作重人情。或因碍于人情面子,或因忌惮背后的人际关系,或因吃了人家的嘴软,因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拖一天是一天。事情也就这样一天天拖下来了,直到有一天引起舆论关注和社会关注,有关部门才会“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甚至“连夜现场处理”。

谁“踢皮球”就“踢”谁,话说的有点儿狠,但动员十遍不如问责一次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强力问责,倒逼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责任上肩,才能将推动工作落实变成行动自觉。 (张振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