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目前我们熟悉的人民电影院在马市街和商业街的交会口,但以前,它不在这个地方,也不叫这个名字。
今人民电影院外景。 韩金玉 摄
人民电影院源于移风社。1933年,韩复榘以提倡所谓“四维八德”“戒嫖戒赌及一切不良嗜好,进行正当娱乐”为由,成立了山东进德会。
同年,德州驻军74师师长李汉章在火神庙南侧建立了山东进德会德县进德分会,会址占地10多亩,像一座大的花园,周围有石头矮墙,园中修砌5米多高的假山一座,上面建有凉亭,登亭四望,全园景物历历在目。
假山北侧有礼堂、纪念碑亭和景星楼,楼下设有读报室。假山西侧挖有水池,池上修有小桥以通往来,池边还修建了3座小亭子,供游人休憩。山的南侧兴建了移风社, 坐南朝北,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高两层,砖墙、木架、白皮顶棚,设有1000人的座位,专演国剧。
1937年,德州沦陷后,商会出面邀请徐碌、刘雅轩、张玉林、孙长河经营移风社,后日商强行接管,改名为日新戏院。不久,赵玉桥接管,改名为新民大戏院。
1939年,驻德日军对大戏院进行了改建,更名为德光剧场,设900个座位,专门放映电影,这是德州最早的电影院,剧场使用日本产的罗拉牌35毫米座机,由两台放映机及其附件组成,能连续放映,同时配备了还音系统,能放映有声电影。
剧场每天晚上放映一场,一周之中,6天放映中国影片,由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供给;星期日放映日本原版影片,专供日本人观看。1941年,一条双桥洞的水泥路穿铁路建成,这就是东风路铁道桥,桥高5米,宽5米,双孔,德州人俗称双桥洞子,自强街的南口在这里,位置更加重要。
1945年日本投降,德光剧场的放映机镜头被随军撤走,加之电厂在战争中被破坏,放映活动停止。1946年解放后,市民宋世昌接管德光剧场,由大众剧团演出。
1949年12月,由德州市民政局、工商联合会投资,对原德光剧场进行了修复,并改称人民电影院,购置了一套用无声电影放映机改装的德国产老百代放映机,添置了能容纳800人的座位,于当年12月正式开业,首映式放映的是《肠断天涯》,票价每张北海币500元,每天上映一到两场,上座率70%,同时还设立幻灯制作,配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电影《肠断天涯》海报
1951年,德州中心文化馆由中山市场内迁到这里,占用了除电影院外的全部建筑。这段时间,是德州文艺的活跃时期。德州的解放、新中国的诞生,极大鼓舞了全市人民,人们精神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9年的人民电影院
德州先后出现了青年业余剧团、烟厂业余剧团、商业职工业余京剧团、仓廒小学师生业余剧团、四镇业余剧团、新兴街业余剧团等一大批群众性文艺团体,上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井台会》《惠芳担水》还荣获了山东省文艺汇演演出奖。1953年长庄民乐手路玉田等人的陶埙、竹篪合奏,参加山东省民乐汇演,荣获嘉奖。1954年,新庄农民歌手谢景明演唱的劳动号子《十扎针》更是从济南唱到了北京。
上世纪70年代放电影
1958年6月,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人民电影院迁到如今商业街的位置。2002年6月,中国电影开始实施院线制改革,德州人民电影院由于软硬件条件达不到电影院线要求,转为放映二级市场影片。
(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违者必究)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