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团学习札记 | “最多跑一次”,跑出杭州加速度

在杭州,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杭州“加速度”:不久前,《2018杭州创新创业指数》出炉,杭州以4.09%的创业项目增长率,连续4年蝉联全国第一。让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汩汩奔流,原因并不复杂。在营商环境的“第一窗口”——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可管窥全貌: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续深入,带来了增长“加速度”。

“‘最多跑一次’实则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倒逼着政府提效率,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林革说。

理念之变:从“政府思维”到“群众视角”

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这是去年初,浙江提出的刚性目标。

杭州市一马当先。比如不动产登记,过去办一本不动产证有15个环节,群众需要多次取号排队。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刀阔斧地“瘦身”:将15个环节整合为3个,房屋交易、税收、不动产登记实行联合窗口并联办理。办事群众提交资料后,3个部门同时对资料进行把关,符合受理条件的统一出具受理单,实现一次取号、一窗受理,房屋交易、税收和不动产登记全流程“60分钟领证”。

群众实现“一键操作”,靠的是国土、房管、税务等三大部门的强化协作与大胆创新——推出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容缺预审、全程代办等服务。而集成作战的过程,也倒逼着政府部门改进流程、提升效率。“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先感受到的不是简政放权了多少项目,而是看能不能一次办成、办得方便不方便。”林革认为,“最多跑一次”实则站在了群众一侧看改革,让“政府思维”彻底转变为“群众视角”,肯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需求导向:从最硬的骨头啃起

从证明“我妈是我妈”到证明“结婚前是未婚”,看似奇葩,实则是“信息孤岛”造成的无奈。“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亟需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有些部门不愿意共享数据,一则会增加部门工作负担,二则会触及部门利益。”杭州市编办体制改革处处长鲍剑光说。

“硬骨头”面前,杭州不手软。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上阵抓整合:组建了数据资源管理局,并开展了“数据归集共享”大会战,归集59个部门近293.6亿条信息,并提出对部门数据“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数据打通后,杭州再把各部门业务系统打通,相当于畅通了审批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

成效立竿见影。数据归集后,杭州在全国首推“商事登记一网通”,首批上线多证合一事项达22项,证照联办事项达27项,实现85%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全年累计减少办事企业跑趟30余万次,有效激发了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敢”字当头:为“万一”问题破壁垒

没有收银员,不用排队结账,东西拿了就能走。去年阿里巴巴首推的无人零售店,就曾遇到尴尬:审批目录上没有这种新业态。杭州没有一推了之,眼下,几个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方案,近期内有望解决。

上世纪90年代,马云想注册阿里巴巴,就曾卡在了工商注册里缺少这一类别上。杭州高新区打破常规,为马云专设了这个新类别。

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企业问题谋破壁之策,杭州“敢”字当头的改革精神,催生了新兴经济蓬勃发展。事实上,“敢”字后面,是杭州市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容错机制作保障,以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为底气催生的力量。

“学习之后,更有一种坐不住、等不了的紧迫感,杭州已经打造出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却仍在继续发力。浪潮一波一波袭来,我们有什么理由等待观望? ”德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隋力说,“新一轮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将是重中之重,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打破思维定势,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

记者|任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