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8日,德州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浙江、江苏“取经”,这是一次解放思想之旅,也是对标先进、谋求高质量发展之旅。本报派出记者随同代表团进行深入采访,精心策划,全方位报道,“德州24小时”全程图文直播,连续刊发了《杭州:创新浪潮何处来》《“最多跑一次”,跑出杭州加速度》《乡村振兴,善作“无中生有”文章》等重点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引起了广泛关注。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学习苏浙经验,要触及灵魂,动真碰硬,以思想大解放带动经济大发展,跑出德州“加速度”。
思想解放的步伐再大一点、再实一点
连日来,庆云县县长孙洪昌始终关注着我市党政代表团南方学习的相关报道。他说:“我们与苏浙相比,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发展模式的差距,实际是思想观念、改革创新的差距。今后我们会借鉴苏浙的好经验、好做法,从严从实、奋发有为,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聚焦聚力优质投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聚焦聚力提速提效,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聚力担当有为,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
看了赴南方学习的相关报道,德城区区长王洪林强烈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的决心。他表示,今后会进一步转变思想,开拓思路,把从南方取来的“真经”和德城区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和路径,增强对标意识,加压奋进。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扎实做好“淘汰、改造、培育、引进”四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创新引才模式,拓宽引才渠道,通过招才引智,推进德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利剑“四大行动”,全力打造绿色企业、美丽乡村。“进入新时代,苏浙两省主动推动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型,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这是德州需要学习借鉴的。 ”市委党校副教授杨明文认为,苏浙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审时度势,抓住重大机遇,以人民富地区强为中心,实现跨越发展。德州应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区域经济新态势、宏观经济新形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机遇,科学谋划,全力完成“数量上变大,质量上变强”的双重任务。“苏浙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项目、人才、智力的支撑。 ”在持续关注南方学习报道的同时,武城县县长朱恩鹤一直在思考如何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高质量、精准化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学习苏浙经验,突出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不少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最多跑一次”改革给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方士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杭州‘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全国政务服务改革的样板,改革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精准把脉、敢闯敢试、直击重点三大法宝。 ”
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说:“当前,德州市正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审批事项大大减少,深入开展了‘三航’计划,为企业发展雪中送炭,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氛围已经形成。希望德州进一步借鉴苏浙简政放权的经验作法,让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创新创业是场持久战,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乐陵市科技局局长刘艳霞说,“20年前浙江就专门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敲开了招才引智的大门。我们也要用足用好各类‘双创’政策,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创业环境。 ”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赵兴说:“我们将以集聚技术、资本、人才三大创新发展核心要素为重心,强力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科技金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促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 ”
德州学院物理系教授王吉华表示,科技先进一个地区就先进,人才领先一个地区就领先,产业发展一个地区就发展。学习苏浙经验,要抓好抓准科技、人才、产业融合创新的切入点,这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全社会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网友“翩翩”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环境是第一保障。苏浙的跨越发展无一例外抓牢了人才和创新要素,打造了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德州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必须思想再解放,要狠抓人才引进,狠抓创新驱动。
学先进,破瓶颈,谋划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此次学习考察中,不少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大家感到耳目一新。
夏津县银城街道十五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赵吉祯对浙江余村、鲁家村比较关注。他说:“这两天我阅读了《德州日报》关于我市党政代表团到南方学习的报道,深刻感受到了差距,发觉最根本的差距源自思想、思路。十五里铺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土地是我们的聚宝盆,今后我们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乡村振兴。 ”
临邑县林子镇党委书记常波每天都会仔细阅读南行“取经”的相关报道。他说:“浙江余村通过发挥青山绿水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林子镇拥有红坛寺森林公园等优势资源,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突破思想束缚,突出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浙江余村和鲁家村乡村振兴善作“无中生有”文章,两地的经验让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中华深有感触,她说:“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产业兴旺是基础的、最关键的‘牛鼻子’。找准了产业,就要做足发展文章,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优化重组,打造有发展后劲的产业格局,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
记者|邓静 王志冕 董建新 王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