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三个关键”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鄂宏达
这次学习考察虽然刚刚开始,但我已经有两个鲜明的感受:第一,“改变”始终是发达地区的主基调。一路所听所闻,到处是新理念、新事物、新词汇、新面孔,这些都是我们践行新发展理念所需要的新要素。第二,“落实”是所到之处鲜明的主旋律。每到一地,我们看到,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对工作都能做到如数家珍。
从先进地区汲取营养,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如何作为?要紧紧围绕东部城区开发建设,学习南方创新做法和先进理念,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第一,紧紧抓住多规合一这个关键,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策划好东部城区的六大核心组团,以六个组团为“起爆点”,把东部城区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第二,紧紧抓住行政审批改革这个关键,借势“放管服”改革,把市、区联动的审批体制建立起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这个核心目的。第三,要紧紧抓住项目这个关键。运用以基金为核心的金融手段,多方争取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资源的汇集、注入,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特别是抢抓全省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这一机遇,积极引进骨干支撑型、科技引领型大项目,使德州经济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跃上更高水平。
在优化环境上发力
□武城县委书记张磊
正是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才有杭州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才有了新时代杭州经济发展“新四军”的异军突起。学习杭州市的先进经验,武城县要着重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发力。
近年来武城县一直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持续推进优化环境各项工作。比如,武城县成立9个产业推进办公室,不仅要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更要当企业的“娘家人”。对标先进,武城县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大力度继续优化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要做好一个招字,更要做好一个引字,就是努力优化我们的环境吸引力,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创优环境,一要靠改革创新,二要靠苦干实干。武城县要通过更新观念、改进作风,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优势。
对标先进 奋力赶超
□市政府党组成员,德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禹城市委书记 张安民
先进地区的改革开放、活力创新,得益于思想上的大解放、发展上的大格局、体制上的大创新,带来了思想的洗礼与碰撞、思路的开拓与提升。
引领思想之先。杭州未来科技城对标美国硅谷,短短几年发展成果令人赞叹。站在新起点,禹城市广大干部群众将思想再解放、精神再振奋,夯实加快发展、赶超先进的思想基础。
抓牢创新之举。杭州市把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梦想小镇发展迅猛、创新有力。禹城市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在时间和速度上求最快,在数量和成果上求最多,在质量和效果上求最好。
夯实工作之基。余村、鲁家村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昆山核心区领跑转型升级,展现出先进地区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下一步,禹城市将把“双招双引”作为“一号工程”,全力引进新变量,培植新优势。
打破框框 蹚出路子
□临邑县委书记 林春元
余村的华丽转型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为我们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指明了方向。
一是找准路子。必须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打破框框、蹚出路子。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生态”这个关键点,实施全域规划,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二是配强班子。在我们大力推进的基层党组织“七位一体”工作格局中,班子建设是核心。必须把建好党支部、培育带头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作风硬、能力强的农村干部队伍。三是完善推进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强化责任抓落实。在县级层面,建立“1+5”工作体系,设立1个总协调办公室、5个专业办公室,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分线攻坚、整体推进,确保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
全力做好“三篇文章”
□运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高秀鹏
苏浙之行,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思想解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苏浙地区敢于冲破思想禁锢,改革创新超前,积蓄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善抓机遇才能抢占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苏浙两地敏锐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甚至创造机遇,出现了像梦想小镇、余村模式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始终保持着迅猛势头和强大后劲。
下一步,运河经济开发区将认真借鉴苏浙先进经验,围绕打造产业、生态、文化三大优势,全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动能转换的文章,加快传统产业提升。围绕绿色化工、高端装备、现代物流、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重点实施13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二是做好绿水青山的文章,坚定不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打造中心城区西部生态屏障。三是做好内外兼修的文章,打造运河文化城市名片。
政务服务改革迫在眉睫
□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 隋力
一路走来,一边学习先进的经验做法,一边深刻思考探究观念、路径、方法的差异,思维更开阔了,操作的路径更清晰了。
政务服务改革作为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催化剂和当头炮,广东、上海和河北最近相继出台了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山东近期还要召开政务服务改革大会,我们紧迫感压力感倍增,真切感到坐不住、等不了、慢不得。我市将很快出台《德州市保障项目落地实施意见》,这个意见我们吸收了南方多省和我省多地的先进做法,具有较高的含金量,相信会提升我市投资项目审批落地速度。同时,我们将在8月份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推出一窗受理的全面改革,将政务审批服务分为商事审批、建设项目落地、不动产受理、社会事务等六大板块,重新调整柜台设置,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窗受理、一份材料、一窗领证,极大方便企业和群众审批办事。我们还将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政务信息的整合共享,达到一网通办,尽快实现真正意义上“一次办好”。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德城区委书记巩洪波
这次南方之行,我们看到了差距,增加了压力。但是辩证来看,昨天的差距就是今天前进的动力。
现在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比区位,转向比环境、比速度。比如说杭州,将“最多跑一次”作为刚性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各项改革,转变视角、啃硬骨头、打破壁垒,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了全国最优的营商环境,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已经在全国领先,还继续保持进取精神,我们没有理由故步自封、小富即安。今后德城区要继续实施“服务立区”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实现“零跑腿”和“最多跑一次”。
当前,德城区正在全力以赴打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我们要以“小区大市”的担当作为,努力打造美丽的生态环境,宜居的城市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德州生活、创业、工作,努力建设百姓富、环境美、业态新、实力强的典范区。
以改革思维推动招商引资
□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
苏浙之行,最直观的感受是两地发展快、标准高、工作力度大。两地提出一切以发展为中心,大力弘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思想和制度障碍,让各种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激活起来。
乐陵将认真借鉴苏浙先进理念,善用改革精神、改革思维,形成改革氛围。尤其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到思想更解放、力度更加大、目标更明确,围绕乐陵7大主导产业搞好产业规划,选准招商目标,集中攻坚,确保招商效果。同时,突出产业集群,在增链补链强链上再发力,按照差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强什么增什么的原则,筛选一批高端项目。突出平台支撑,加快乐陵化工产业园、南部生态区建设,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配套,加大创新平台载体创建力度,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力度推进“双招双引”
□宁津县委书记王刚
这次苏浙之行,深切地感受到两地推进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气魄、新举措、好经验,既开阔了眼界,又启迪了思路。同时,也增强了我们推进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
当前,山东省被国家确立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一个可以紧紧抓住并且有所作为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找准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回去以后,我们将认真消化吸收梳理这次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思,将外地的好经验转化为我们的具体行动,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实木家具、健身器材、电梯、战略性新兴产业、“3+X”产业布局,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举措,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努力推进宁津高质量发展。
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
学习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路南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里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浓厚氛围,感受到各级各部门在抓工作上的精细、务实。
回去后,我们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学习南方四市为发展探路、为改革闯关的气魄。一方面引导广大干部敢想、敢干、敢担责。一方面引导本地企业敢想、敢试、敢创新。第二,要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难,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双招双引”努力打造食品工业强县和“大旅游、大健康目的地”。
在具体项目上,我们要着重学习南方打造特色小镇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以土地、古树等资源入股,让农民变股民。这样,广大农民才能真正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市发改委主任邵清泽
这次参观的阳光集团、海澜集团两个企业对我们启发很大。阳光集团作为一个老毛纺厂,在整个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直坚持创新,改造落后工艺,使得企业长盛不衰。海澜集团属于转型升级的典型,在整个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否定自己、发展自己,跳出原来的思路,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使这个企业在只有原有毛纺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当前集毛纺、文化旅游、金融三大板块的集团,成为了千亿级的企业。
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对于德州这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有很大启发。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不仅要培育新兴产业,同时还要使我们的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转型升级,老树发新芽。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围绕三大产业求突破
□齐河县委书记曲锋
这次在浙江和江苏学习,收获很大、压力同样不小。齐河县虽然是德州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当前和南方四市的最大差距,恰恰存在于产业发展上。
我们的产业还不够强、不够大。下一步,齐河县要紧紧围绕产业,做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重点围绕三大产业求突破。第一是新能源汽车。在这一产业有了一定基础,但产业的链条还不够健全、不够长。最近,我们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塔菲尔电池项目,预计10个月内建成投产。第二是物流产业。物流产业在齐河有规模但缺效益,下一步要围绕整合盘活资源下功夫。最近,我们引进的京东物流项目就是盘活土地资源的新项目,未来年纳税可超5000万元。第三是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当前在齐河方兴未艾,未来有望成为齐河的支柱产业。我们要聚焦聚力,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解放思想提升发展质量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
一路走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为什么总是到南方来学习,到底南方在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秘诀?我感觉表现在经济上的差距不是企业的大小而是思维模式还没有达到南方的水平。就像电脑一样,硬件都一样,软件没有更新换代,还是无法发挥最佳性能。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回去以后我们要找好定位,找到自己的差距在哪。庆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大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带着项目、税收和技术来的,也符合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总体来说,我们的项目太少,产业层次太低,急需转变理念、奋起直追。
要在这一轮发展当中不落伍,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思想上真解放,才能提升发展质量。再一个,环境要真优化,要让企业家真正感受到环境优化的温度,那样企业投资才有强度,才能安心做事。第三个还是干部,把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激发出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大计划”助产业升级
□市经信委主任王爱民
这次到苏浙等先进地区学习,受教育很深,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实体经济、工业发展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使我深受触动。具体有五点体会,苏浙的发展理念新、发展路径明、发展措施多、发展质量高、发展后劲足,这五个发展也是德州的短板。
回去以后,我们将从这五个方面找不足、补短板,做好“三大计划”。一是培育新兴产业的计划,二是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计划,三是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计划。
江苏的传统产业升级比较快,结构调整比较合理。浙江的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质量比较高。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最近对培养新兴产业,市政府将要出台文件,比如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德州发展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让“双创”活力不断迸发
□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
每次到杭州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能深切感受到创新创业的生机活力在这里不断迸发。这次学习,是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加压奋进的现实举措。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平原在创新创业氛围和理念方面与杭州的巨大差距。杭州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关键是靠创新创业的澎湃激情,营造出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看到差距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关键要奋起直追。决不能是“三分钟热度”。一定要学有目标、干有行动、争有勇气、做有担当,努力营造一种追和赶的氛围,引导干部群众拿出勇于否定自我、勇于突破自我、勇于发展自我的气魄。平原县在这方面必须主动作为、奋勇争先。
以创新促传统产业转型
□陵城区区长李希岩
这次出来参观学习,感到很受启发,特别是看到阳光集团、海澜集团这种传统产业升级成功的范例,我感觉启发很大。陵城区也有传统的纺织行业,还有土工材料行业,这些都需要在创新中求突破。苏浙企业转变思维、创新发展,这种好的模式在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吸收和借鉴。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外出考察,我们应该正视差距、找准差距,在创新求变上有大的突破,在思想解放上有大的突破,在担当作为上有大的突破。
在阳光集团学习时,一个数字让我感到很震惊,他们平均每天有50个新面料被研发出来,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正是这种超强的创新研发能力,给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值得我们学习。传统行业也能做大做强,关键是用创新寻求突破,用创新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韧劲推动科技创新
□市科技局局长张慧君
这次苏浙之行,让我深切感受到这里对创新创业的重视。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在苏浙一带聚集,增强了这里的发展动力,带动了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
总体上看,德州科技创新起步的时间不算太晚。在这一轮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中,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发力。这几年我们一直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形成合力,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连续成功举办了多次资本技术交易大会,效果有目共睹,可以说在科技创新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总体上来看,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在整个科技创新工作当中认识和理念上的差距。这次参观,感觉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遵循规律,要有韧劲,久久为功。苏浙地区无论是在平台建设上,还是在园区建设上,还是在传统产业升级上,都是持续发力的结果。他们起步大约是在2003年左右,所以今天才有爆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