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原县秀森服装加工厂妇女们正在加工服装
每天早上,陵城区滋镇大周村63岁的魏俊英送孙子上学后,就赶到刘安然村柳编点做活儿。“这里时间自由,不耽误接送孙子上下学,还能在家门口挣钱。”魏俊英家是贫困户,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多年,女儿出嫁了,儿子离婚,孙子一直和她一起生活,日子困难。自从去年滋镇刘安然村柳编点成立以来,她一有空闲就去打工,今年2月份就实现了脱贫。滋镇素有“柳编之乡”之称,借助这一优势,该镇在11个村设立了柳编点,让妇女既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目前全镇从事柳编的妇女已达500人,其中已有44名贫困妇女脱贫。这是市妇联积极探索创新巾帼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市妇联对全市贫困妇女逐一建档立卡,对有劳动能力的妇女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她们或因身有残疾或因照顾病人、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确立了创建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助力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园区(基地)+贫困妇女安置一批、企业+加工点+贫困妇女解决一批、女能人+贫困妇女引领一批、项目+贫困妇女带动一批的“4+1”巾帼扶贫模式。
“4+1”巾帼扶贫模式的核心是充分结合、发挥各地的优势,或是园区优势,或是人才优势,或是特色项目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
园区(基地)+贫困妇女主要是依托当地产业园区、农业基地,选择适合妇女从事的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妇女。在庆云石斛小镇,山东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以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名贵药材为主,精细化修剪、采摘等管理工作适合妇女从事。2016年,庆云县妇联积极与县扶贫办、沃森公司联系,安置了10名贫困妇女,她们月均收入1500元。截至目前,全市有384名贫困妇女通过这种模式脱贫。
企业+加工点+贫困妇女是指发挥龙头企业优势,解决贫困妇女就业。各级妇联积极协调假发、服装、玩具等企业,在妇女集中的乡镇、村建立加工点,由镇、村出厂房,企业负责技术、材料发放、产品检测和回收,基层妇联组织人员或经纪人参与管理,帮助妇女居家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在禹城市,大禹花饰有限公司设立加工点30个,3000多名妇女就业,其中贫困妇女40人。禹城市辛店镇秦庄村贫困妇女梁学芹,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因为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当她得知镇上设立了加工点后,每天利用接送孩子间隙来加工点上班,节假日带回家加工,一年就挣了6000多元。这一模式累计帮助321名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就业。
在山东大禹花饰张庄加工点妇女们正在粘花
(资料图)
女能人+贫困妇女是指通过女能人典型带动,引领贫困妇女就业。一方面,各级妇联通过举办培训、外出参观、宣传引导、贷款贴息等方式,提升她们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开展百名女致富能手与百名贫困妇女结对帮扶活动。夏津县雷集镇致富带头人李金美,在外打工数十年,返乡后创办了缝纫作坊,专门加工工艺礼品纱袋,在她的带动下,马官屯村的30多名贫困妇女脱贫。贫困妇女陈燕身高只有1.1米,没法干重活儿,丈夫患有心脏病,生活十分拮据。在李金美的加工点打工后,现在陈燕月收入1000多元。截至目前,在女能人的带动下,全市378名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就业。
项目+贫困妇女是指积极引进来料加工项目,带动贫困妇女就业。目前,通过各级妇联积极推介,引进了陵城区滋镇的柳编加工、武城县的帽子编织、乐陵市郑店镇的服装加工、临邑县临邑镇的藤编等20多个项目,带动440名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脱贫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创建省“大姐工坊(农家乐)”89处、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51处、县级300余处,安置妇女4万多名,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1523名。
记者 王秀青 编辑 尹晓燕
通讯员 邢晓云 祁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