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虽然不是椹果收获的季节,但夏津县尚品园桑树产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民依旧忙个不停。“这些都是发往外地的椹果加工产品。”李民指着屋里堆叠的礼品箱说。合作社的院子一大半都建设成了椹果烘干设备的厂房,展示柜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椹果制品。
目前,尚品园桑树产业合作社已经能将桑树全株利用起来,生产出包括桑叶茶、桑椹干、桑椹酒、桑黄等在内的4个系列20多种产品,年产值800万元。
椹果干、桑叶茶打出知名度
“桑树浑身都是宝,果、根、枝、皮、叶皆可入药。椹果可生食,可泡茶,又可酿酒。”李民谈起桑树的价值,滔滔不绝。
李民在2013年带头成立了夏津尚品园桑树产业合作社,吸收附近村民凭桑树加入。合作社内建有桑椹加工生产线两条、桑叶加工生产线两条。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烘干加工后,可以制作出多种产品,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原本1公斤几块钱的鲜桑椹,加工成椹果干后,可以卖到50元/公斤。原本几乎无用的桑叶,加工后每公斤可卖到上百元。
“来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游客在这里尝过椹果之后,经常会带上几盒给家中亲朋品尝,还有人打电话让我给他们邮寄椹果、桑叶茶。”李民说,靠着游客口碑相传,合作社产品渐渐打出了知名度,在2016年和2017年椹果文化节期间,累计吸引游客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
尝到甜头的李民将目光转向了电商,自2016年以来,与京东夏津特色馆、德州特色馆、京东夏津扶贫馆联合打造爆款产品——“益椹”椹果干及“益椹”桑叶茶,在京东桑产品类目中排名前三名。至2017年,合作社65%产品属于订单销售,公司已在济南 、北京、天津、石家庄建立专营店6处。
校企合作 创新桑产品多元开发
成立之初,尚品园桑树产业合作社只能对桑叶、桑椹进行简单加工。为了实现对桑树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合作社与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大学实验基地、研发中心;与西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与省、市农科院进行桑产业应用技术开发,引进和创新桑树多元开发的技术,特别是在食用、药用、饲用等方面的技术。校企合作带来了产品的多样性,果干、果酒、桑叶茶,桑黄、桑耳、桑籽油等产品达20多种。
其中,最重要的是桑黄的人工培育。桑黄是桑树上的一种珍贵菌类,它被称为森林黄金,一克就能卖到30元钱。但是野生桑黄的产量极低,合作社旗下1万多亩桑林每年只能收获50多公斤野生桑黄。2013年,李民开始人工培育桑黄,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展开技术攻关。历经5年的研发试验,终于实现了桑黄的人工种菌、培育。据李民介绍,今年合作社培植的第一批2500包桑黄,已经全部销往制药厂,价格在300元到500元一包。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社员致富
目前,尚品园桑树产业合作社已经有1919人入股。对于自己的社员,李民制定了许多优惠措施,例如对社员无限量收购桑椹、椹叶,并给予高于市价每公斤5毛钱的收购价。仅此一项,社员每年便可增收5000元左右。
“每年椹果成熟的时候,社员家中的鲜桑椹全部由合作社收购,再也不愁销路。而且社员们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能拿2000元左右。”社员张珍秀说。
攻克桑黄培育新技术后,李民将种好菌种的菌包分配给社员,社员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待长出桑黄后,李民再以每公斤600元的价格回购。如今,在社员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养活老与小,不用往外跑”,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凭桑树入社。
2018年1月,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组评审通过,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正式步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行列,成为全国仅有的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让古老的桑树再一次换发新的活力,也进一步增强了李民全产业链发展桑树产业的信心。
“今年计划投资270万元,在夏津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建设前店后坊形式的椹果酒及桑树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项目,通过资金引导、技术研发、信息化带动,促使种植、加工、旅游迅速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合作社的盈利能力。”李民对未来信心满满。
记者 王德鹏 井璐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