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上的文革桥和胜利桥

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文革桥就是如今的天衢桥,它源于广川桥,是老德州最有渊源的一座桥,与胜利桥一北一南,横跨在运河上,相距不过4000米,是沟通德州东西的交通要隘。

上世纪60年代的文革桥

1397年,修建德州城的时候,在广川门南侧的运河上修建了一座浮桥,命名为广川桥,这是德州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座运河桥。后来,广川桥毁于大火中。一直到1496年,知州杨泰才又打造了12艘上好的船只,搭建起运河浮桥。

浮桥经不得岁月,后来由于疏于管护,破败不堪,基本被废弃了。到了1679年,德州运河上建成新浮桥,仍叫广川桥,13艘船首尾相连,船上覆盖木板,东西两岸设立石柱,安装铁锁链,将船串起来进行固定,舟至则启,舟过则合,随波升降。浮桥西岸,同时建设了12楹的宽敞休息室。

1734年,为保护德州城安全,大运河被挑直后西移,浮桥也随着迁移,桥口街因此得名。清末民初,浮桥因为年久失修而不复存在,人们在原浮桥位置架设了简单的小石板桥。1938年,日军侵占德州期间,在桥口街南侧修建起一座长60米、宽6米左右的单排木架桥,成为南起临清、北至安陵的唯一运河桥。1946年德州解放前夕,这座桥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当时运河两岸的人们只能借助德石铁路桥作为往来的通道。

1968年8月,国家投资50万元,在原木桥处修建了长90米、宽10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起名文革桥。桥的两边还设立了供人们休闲的小公园,有语录牌、宣传廊,桥下及周围的河堤也被绿化整理,大桥落成后举办了很隆重的通车仪式,这里很快成为当时德州的一处新景点。夏天,很多人来这里游泳,桥南侧的东岸边有一个行船时遗留的大木桩,雨季河水上涨,木桩被淹到了河里,露出水面3米,不少游泳高手会爬到木桩上,再跃入水中。

1981年文革桥改称天衢桥。2000年,天衢桥进行了拓宽改造,建设了长80米、宽28米的新桥。

上世纪50年代的胜利桥

胜利桥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据康熙《德州志》记载,当时境内运河段有8个渡口,分别是浮桥渡口、彭家船渡口、百草洼渡口、老君堂渡口、第六屯渡口、桑园镇渡口、上码头渡口和第三屯渡口。胜利桥就修建在上码头渡口处,解放前这里叫徐家渡口。渡口景色宜人,嘉靖年进士王世贞曾作诗:“月细仅如钩,疑升复疑没,美人沙间坐,白露湿罗袜,低头怨去船,举头愁残月。”

如今的胜利桥

1952年,由山东省交通厅与衡水地区联合投资,修建了长60米、宽6米的单排桩木架桥,起名为胜利桥。1972年,国家投资48万元,将原胜利桥改建为长100米、宽10.5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0年进行了扩建,桥面宽度15米。2000年,对胜利桥进行了爆破,新修建的胜利桥长82米、宽36米、双向六车道。

2000年,胜利桥爆破,重新建设

在胜利桥和文革桥间的河段上,每年为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举行群众性游泳活动,活动举行的前几天,四女寺节制闸会开闸放水,河面加宽,水流湍急,很有气势。游泳爱好者有几百人的规模,以单位为方阵,在胜利桥处集合并下水出发,在水中推着语录牌、主席画像、彩旗等顺水而下,争先恐后。终点设在文革桥,这里聚集着众多群众,欢迎游泳健儿。水上水下欢声笑语,变成欢乐的海洋。

胜利桥与天衢桥之间的河段,摄于2015年7月,当年游泳比赛就在这段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