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三角洲建立保护区。建区之初,这里的鸟类只有187种左右。最新数据显示,经过多年修复和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已经增加到373种,其中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连续两年东方白鹳繁殖数均超过450只,黑嘴鸥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丹顶鹤2022~2023年度越冬数量达到389只。由于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这里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鸟儿为何钟情于此?
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 图片来源:新华社
打造“东营样板”
让“绿色沙漠”换新颜
曾经的黄河三角洲,由于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过度繁殖,挤占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大约从2010年开始,这里的互花米草以每年增长约20%的速度大幅扩张,最终面积扩大到惊人的13.1万亩。据统计,全国11个沿海省份都发生过外来物种泛滥的情况,但黄河三角洲单片的面积是最大的。
如何让“绿色沙漠”换新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自己的“东营样板”。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科长周立城介绍,主要是采用“刈割+围淹”的方式。首先,在互花米草种子成熟之前把它割除,防止种子飘散。其次,划定一个区域,用充填膜袋把它整个围起来,涨潮时引入海水,深度在60厘米以上,连续围淹90天以上,通过连续围淹,致使其根系窒息死亡。
图为互花米草被治理后的河滩。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东营市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4年内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如今,根据最新的监测评估结果,互花米草治理区的治理效果良好,植被清除比例达99%以上,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环境。
科学路径与立法保护并行
打造鸟类适宜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先天不足,年均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遇到黄河断流的年份,便会面临湿地面积萎缩、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威胁。
于是,当地综合运用多种路径进行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2002年起,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湿地恢复和生态补水工程,建成了“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近两年生态补水均超过1.75亿立方米,维持了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还构建了“河—陆—滩—海”连通体系,连通水系115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恢复了黄河与海洋的水文连通。
2023年,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山东省也由点到面建立起黄河保护法配套法规体系。《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专项法规明确,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体系,建设定位观测站和观测样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如今,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内,通过信息化设备便可完成湿地水文、土壤、气象等实时监测数据的调取与分析。
图为保护区内的湿地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设计人工招引巢、创建国家公园
生态保护之路步履不停
为了吸引和留住鸟儿,近年来,针对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等不同鸟类特点,保护区打造繁殖岛、人工招引巢等“居所”,为生物栖息繁育营造舒适安稳的生态环境。以东方白鹳为例,它们的繁殖期一般从2月持续到7月,而黄河三角洲缺少适合东方白鹳筑巢的高大乔木。最初,鸟儿来到这里会选择电线杆筑巢,这对电力安全构成了威胁,甚至还观测到了鸟儿们为了争巢打架的现象。后来,当地和科研机构合作,对东方白鹳繁殖特点,分布情况展开调查,设计出了适合它们的人工招引巢,稳稳托起了东方白鹳幸福的家。
目前,包括湿地在内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在建设,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湿地丰腴,芦苇摇曳,几只鸟儿或盘旋或停落。悦耳的鸟鸣此起彼伏,仿佛在说:“我的家就在这水草丰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