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在济宁举行

着眼大运河齐鲁文化高地战略地位,立足“运河之都”济宁作为大运河枢纽城市的价值与时代担当。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月25日,由山东运河经济文化中心、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的第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在济宁举行。近百名运河沿线城市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在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产业共兴等方面探讨如何赋能运河山东段高质量发展,创新激活运河时代价值。论坛上,山东运河会客厅揭牌成立。大运河传媒受邀参会,提出三点赋能建议。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相继建成开放。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冰致辞时表示,济宁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打造山东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同时深挖运河、微山湖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大运河主题文化研学旅游示范区,让运河成为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此次论坛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召开。校党委书记李洪文介绍,学校探索“运河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将运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壮大运河文化研究力量。同时与省级运河文化研究院、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等深入合作,为运河港航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有着浓郁的运河经济文化研究氛围。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十二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十届山东省运河论坛。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傅现强表示,中心是联系省内外广大运河经济文化研究者的纽带和桥梁,实施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载体,为驱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魅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动力。

山东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咨询委员会主任李德明说,济宁作为大运河的核心城市,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重点城市,将以学习贯彻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积极推进三大战略任务为抓手,奋发打造运河文化之美、黄河文化之魂、儒家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源的重要窗口城市。

围绕如何擦亮济宁“运河之都”品牌的话题,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昌华分享了济宁的特色运河文化和历史遗迹等。他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重要金字招牌,进一步凝练运河元素、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街区业态、强调文旅融合、放大转化优势、提升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效应,展示济宁以及山东段运河城市的形象。

“运河的繁荣始终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推动‘运河+’融合发展,依托运河资源优势、旅游新业态,打造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集群,将让古老的运河成为沿线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秘书长、首都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宇说。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副秘书长、大运河传媒总编辑王晖军对于济宁和大运河山东段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赋能计划。首先,在后申遗时代,呼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扩容。山东还有众多未列入名录的遗产资源,推动这些遗产点的扩容,有助于实现运河沿线城市的全面覆盖。其次,以大运河为载体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大运河传媒通过多渠道的国际传播布局、打造年度世界运河城市风云榜、主动走出去、与海外媒体签订战略合作框架,提升了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巩固了在运河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领先地位。下一步将专题研究提出服务济宁运河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方案。最后,助力企业出海也是赋能运河山东段发展的新动力。大运河传媒提出“助力企业出海一揽子计划”,将为有意出海的山东企业和投资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推动企业全球布局,推动海外市场。

会议期间,举行了山东运河会客厅揭牌仪式、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大运河经济文化研究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山东运河中心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好运山东农优直供”平台上线开通仪式。这些举措将为运河文化的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乡村振兴与运河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山东运河会客厅由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赋能,拥有展示展销、文化交流、特色美食、商务办公、旅居住宿、研学体验等六大核心功能,为运河流域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运河会客厅还将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赋能价值,推动运河流域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本届论坛收录论文集44篇,约30万字。研讨环节,12位论文作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山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原新闻发言人张德宽主持会议。

会前,济宁市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杨义堂带领参会嘉宾在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前朗诵了《运河之都赋》。嘉宾们调研了遗址公园、铁塔寺、声远楼和太白楼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