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原县王杲铺镇甜水铺村,村民结婚都会收到村两委送来的礼物,那就是一部装帧精美的村史——《我们家乡甜水铺》。
这部村史由平原退休干部、甜水铺村村民王铁军和李洪恩编写,共分十二个篇章、36万多字,详细记述了甜水铺的前世今生。正如书中开头所说:“欲知甜水铺,需读古今书,建村两千年,苦甜两名殊。”
从2017年开始,李洪恩和王铁军三番五次回到老家,座谈了解、搜集资料、查看遗址、翻阅书籍、寻找证据,历经5年,多易其稿,终于在2022年完成,将甜水铺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编纂成书。2023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确定,凡是甜水铺的人结婚,村史《我们家乡甜水铺》作为礼品赠送给新人,让新人更好地了解村史,为村庄发展作出贡献。
建村2000多年
经历了从苦水到甜水的变化
甜水铺村从西汉年间建村,至今已经2000多年历史了。村名经历了“八户庄——苦水铺——花家寨——苦水铺——甜水铺”的反复更迭,最终定名为甜水铺。
据《恩县志》记载,从王杲铺往北10里,是官道上的一个驿铺。早在西汉时,8户人家在此建村,村名为“八户庄”。因为水源经常断流,村民就请人打了一口水井,水井打成之后,十里八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围着水井定居生活,村庄沿驿道两侧呈南北方向逐渐向外扩张。美中不足的是,井水比较苦涩,村名因此改为“苦水铺”。
唐朝武则天时期,此地出了一个“旱地响马”花振芳,苦水铺改名为花家寨。据武侠小说《绿牡丹》描写:“花振芳是山东恩县苦水铺人氏,乃山东陆地有名响马。”后来,花家寨败落,村名又改回苦水铺。如今,1400多年过去了,花振芳在甜水铺村附近仍然是那样响亮,老人们讲起的他故事,依然是那么神采奕奕,滔滔不绝。
清朝雍正年间,恩县知县定期派专人去四女寺附近的运河拉水吃。一天,拉水人路过苦水铺村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们只好停下来避雨,又唯恐无法交差,于是用井水代替河水。为了以假乱真,拉水人还往井水里撒了些沙土,模仿河水的浑浊,然后提心吊胆地把水拉回去。出人意料的是,知县觉得这次拉的水比以前的口感还要好,待他问清缘由,不但没有惩罚拉水人,还给予了奖赏。
从此,苦水铺村的水名正言顺地成为知县的直供水。知县还一声令下,顺便将村名由“苦水铺”改为了“甜水铺”,沿用至今。
回汉两族亲如一家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甜水铺是一个回汉杂居典型村。回族村民从宋朝自西域迁来落户。村里至今保留着南寺和北寺两座清真寺。据《平原县志》记载,两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同时期建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甜水铺清真寺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和阿拉伯工艺相结合。南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北寺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
长期以来,回汉村民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更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精心培育民族团结的沃土,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两族村民从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互助、文化上尊重、心灵上融合,整个甜水铺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有机整体,如铁板一块,形成了人人关心团结、户户珍惜团结,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的良好风气,使民族大团结、回汉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深深扎根。
王铁军介绍说:“村里谁家要盖新房子,全村的男劳力都去帮忙挖土砸夯;谁家要办喜事,村里的妇女,就主动去帮着打扫卫生、缝制新被褥;谁家有了病人,兄弟爷们就自愿出钱、出车、出人,帮忙寻医问药;谁家生了孩子,姊妹娘们就争先恐后,送去小米、鸡蛋、红糖。”
涵养文明乡风
“秤杆村”变成“文化村”
甜水铺村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凭借紧邻105国道的交通优势,玩秤杆、干买卖,买进卖出,贩运蔬菜、水果、肉食等,被人们称为“秤杆村”。
日子富裕了,手头有钱了,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逐渐形成了一股攀比风,由开始的比吃喝、比穿戴、比阔气,发展到后来的比车子、比房子、比消费。导致寅吃卯粮,入不敷出,为了打肿脸充胖子,满足虚荣心,甚至有的家庭逼迫儿女初中毕业就在家经商或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那时候,一个偌大的村庄,考上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对此,村“两委”利用干部会、党员会和群众座谈会,讲村史、讲党的政策、讲发展变化、讲身边的事,以小见大,引导大家,端正态度,扭转偏见,由比车子、比房子、比消费变为比读书、比能力、比奉献,激励大家树正气、走正道、干正事,破除了攀比浪费等陋习。2023年全村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9人考上本科和11人考上大专。甜水铺终于由原来一个远近闻名的“秤杆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近年来,在甜水铺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作表率、破旧俗、树新风,掀起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高潮,使这个古老的村庄,为助力乡村振兴焕发出勃勃生机。古老与流行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使文明新风树起来;回民与汉民和合,让民族文化活起来,使村民腰包鼓起来;脑袋与口袋结合,让优秀文化火起来,使乡村产业旺起来。充分发挥弘扬、教育、涵养乡愁、乡风、乡韵的作用,真正让村民看到了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广阔前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明昭 路龙帅 通讯员|辛凯 刘悦
编辑|张明昭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