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特刊 | 德州市农科院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彰显科技担当

中秋时节,天高气爽。田间地头,一排排绿油油的玉米挺拔而立,一行行豆秸上挂满簇簇豆荚,硕果累累、颗粒饱满……又是一年丰收景象。

一粒粒金黄的玉米、圆润的大豆里,有农业科技人员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近年来,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牢记宗旨使命,锚定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目标,以党建业务融合为引领,以农业科技攻关为根本,以成果转化落地为突破口,以“两院融合”发展为创新点,持续为德州市“吨半粮”产能建设、食品名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今年以来,该院先后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2项、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科技兴农奖1项、齐鲁农业科技奖3项。

科产结合  成果丰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市农科院肩负着农业综合研究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等责任。

市农科院党委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并将其作为主责、主业和长期工程来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德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项目获批市财政资金150万元。经常举办科研业务讲评活动,强化在研科研项目管理,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围绕项目搭建科研平台,新增1 个市级创新平台,新增2 处专家工作室。

十年寒窗图破壁,科研创新结硕果。今年前8个月,全院累计发表论文23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2项技术入选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获省审小麦品种1个,棉花3个新品系(组合)参加省棉花区域试验,玉米、小麦各1个品种进入审定、区试程序。8月份,市农科院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中。理论成果产出只是一方面,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产生实际效益才是根本目标。为了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市农科院出台了《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办法》《技术合同登记管理办法》等文件,组建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加强“科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3年,市农科院完成了小麦新品种“科兴789”“豫州810”“DK171”,棉花品种“德0720”“德棉10号”“德棉16号”的成功转让许可,实现了转化数量和金额的双突破。今年以来,已完成2个小麦品种和4个小麦品系的成果转化,其中彩色小麦德紫麦1号、德黑麦1号为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特色功能性小麦新品种(系);1项冬小麦种肥混播技术、1项小麦种肥混播播种机新型实用专利也成功实现了转让。

市农科院立足大局,培优粮经、蔬菜、资环等传统学科,培强杂粮、葡萄等特色学科。同时,打破固有体系,主动求变。根据德州发展特色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需求,今年市农科院在市委编办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内设机构调整,新筹建了农产品加工和畜牧兽医2个新学科,支持设立新学科建设科研项目2项。在上半年的人才招聘中,引进农产品加工和畜牧兽医方面人才各1人。


党建引领  科技亮剑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必须始终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不动摇。“我们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始终以中央、省委、市委的精神要义作为工作指引,积极发挥院党委统筹谋划的作用,突出党建特色,把重点工作在党建的引领下一盘棋部署。”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宗新介绍。

农业科技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拍脑门决策”,需要系统规划和有序推进。今年初,市农科院党委研究发布了2024年“三重”工作清单,从党的建设、强院建设、乡村振兴支撑行动和构建和谐农科院四个维度统筹部署了全院今年的重点工作,对党建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任务、文明单位和法治建设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明确了任务完成时间节点。

院党委提出要求,全院就要拧成一股绳去积极落实。围绕党建引领农科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市农科院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聚力打造了“科技兴农党旗红、争当农科排头兵”党建品牌。

讲政治不能空喊口号、流于形式,要体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上。今年,市农科院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助力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擦亮“德科为农”品牌。组织全院专家参与了山东省“万人下乡 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智汇春耕”、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防灾减灾保丰收等专项行动。在关键农时,联系各级相关专家奔赴我市各县市区开展科技促春管活动,并采取线上融媒体“田间课堂”直播、拍摄微信短视频的形式扩大宣传。今年以来,在德城区、陵城区、平原县、禹城市、天衢新区等地开展了小麦单产提升、食用菌春管生产、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班,为农户答疑解惑。截至9月份,市农科院共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培训100余次,发布技术指导短视频30余条,线上直播7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80人次。

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市农科院党委提出要“开展有组织性的科技服务”,牵头设立农业科技服务周,组织发动全市农业科技工作者投入到为农服务中。

今年4月,市农科院牵头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德州市农业科技服务周活动。集聚了来自国家玉米、大豆、特色蔬菜综合试验站,省棉花、蔬菜遗传育种岗位及省小麦、玉米、食用菌试验站的岗位专家和团队成员,各县市区农业技术人员、德州市家庭农场科技联盟成员、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多领域的农业从业者参与到服务“三农”的行动中,真正做到化零为整,推动农业科研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两院融合  开放发展

德州农业领先的密码就是高产创建。全市单年度粮食产量早已突破75亿公斤,常年占全国的1%、全省的1/6左右。近年来,德州市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吨半粮”产能建设的目标。今年全市小麦单产 476.68公斤/亩,全省最高;总产389.49万吨,全省第二。不过也要看到,德州在向农业强市和食品加工强市的升级过程中,仍然需要破题思路、科技支撑和中试平台,而这又为市农科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工作方向。

202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简称实践研究院),这是省内首家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由德州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三方共建共管,与市农科院一体化运行。借助实践研究院灵活、开放的平台优势,两院在人才共享、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针对我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两院主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对接,推动产学研融合,搭建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已推动中国农科院小麦、玉米产业专家团德州专家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华北沿黄耕地保育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和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德州研究生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粮食安全战略实践基地等平台落户德州。在产业融合方面,促成同福集团与德州市振兴乡村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对接引进大北农集团,推动与市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分子生物育种试验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与北大荒集团、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就共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示范区达成合作意向,并为德州牵线搭桥、洽谈引进了中白航天等6个项目。

为实现农业高产创建、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更高目标,学习更多前沿成果,今年市农科院联合实践研究院共同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大会暨提升粮食产能科技创新论坛、“吨半粮”产能创建与耕地保育高层论坛等大型会议活动。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理事长孙其信等5名院士和300余名专家来到德州,共同探讨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提升粮食产能的路径、耕地保育和产能提升、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等重大问题。这些高层次农业专家和人才的集聚和交流,为德州市做好绿色可持续农业大文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市农科院还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农科院所入选了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全国11家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的“全国粮食产能提升技术协作组”首批技术协作单位名单。

从广种薄收到科技增产,从填饱肚子到种田致富,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赋予农业科技工作者更高的使命。

市农科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扛牢政治责任,以科研攻关为主业,以科技助农为基础,以德州市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引进人才和对外交流为依托,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书写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德州华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宋延涛 通讯员|王继鹏
编辑|王露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