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恪尽职守、主动担当作为,全心全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大陈村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他个头不高,体态有些胖,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文弱书生;他说话声音温柔,让人倍感舒适;待人接物更是彬彬有礼。他就是德州市财政局派驻糜镇大陈村第一书记李新锋。
扎根基层,心系群众
做群众的贴心人
李新锋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2月28日来到村里后,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全村220户的入户走访调研工作,摸清了村班子运行、村情民意、村集体产业基础以及所属党建联合体的有关情况,撰写了《关于陵城区糜镇大陈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他坚持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村民陈小强因病致贫,李新锋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陈小强家走访慰问,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帮扶政策,为陈小强一家办理了低保并帮他协调安排了工作岗位,让陈小强一家渡过难关。李新锋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成了群众的贴心人。他常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只有群众的日子过好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位。”
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做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李新锋深知,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入分析大陈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发展南美对虾特色产业。李新锋经过充分调研,指导村内利用坑塘养殖南美对虾,今年共投放了11万尾,销售额近7万元,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大陈村有1523亩土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但是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土地承包的收入低,在家的老年人不愿往外承包,但自己种地又力不从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村“两委”成员的一个“心病”。
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李新锋多方考察,征求村民意见,探索整村土地流转的路子。通过广泛宣传动员,既打消了村民顾虑,也提高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土地流转的费用也从原来的600元提高到每亩1250元。李新锋还把路边、河沿的边角土地整出来,以1000元的价格向外发包,村集体每年又多出10万元的收入。村民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大家都很满意。
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乡村
做美好生活的守护人
李新锋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驻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35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翻修村内文体广场,对养殖对虾的坑塘进一步修整,池塘四周硬化,建立休闲厅,将原小学校舍改建为老年食堂,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居住环境。
“七一”前夕,李新锋组织看望慰问了村内党员,为他们送去价值5000余元的米面油等慰问品,传达了党的关怀和温暖;9月20日组织举办了欢庆丰收文艺汇演,为村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喜庆的文化盛宴,极大丰富了大伙儿的精神文化生活。
“驻村工作是平凡的,既要忍得住清贫,还要耐得住寂寞;这一路也许没有鲜花和掌声,但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的一声声感谢,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面对镜头,李新锋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李新锋表示,要以“新农人”的姿态,深深扎根于大陈村,与村“两委”耕在一起、种在一起、收在一起,“接地气”“有担当”,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陈启忠 编辑 | 王秀青
审核 | 王秀青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