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工人创新交流大会、全国电梯产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德州举办;位于齐河县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建成投用;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焊工班班长程平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足音铿锵,诠释工会担当,谱写有为答卷。过去五年,德州工会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奋进旋律,书写了“咱们工会有作为”的精彩答卷。
五年来,德州工会砥砺奋进,可圈可点。
思想领航 激发职工奋进力量
“作为技术工人,如何立足岗位,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前,在华能德州电厂“大国工匠”程平创新工作室,程平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实践经验,为清华大学“电力筑梦 匠心传承”先锋队的20名学生带来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活动现场,一条短片展示了程平的工作日常——那是百余米高的风机,在狭窄的塔筒上,程平蹲在不到1平方米的作业点焊接,每焊3厘米左右就要锤击一次,坚持几个小时后才完工。“大国工匠”的练成并不轻松。程平告诉他们:“我下的功夫是别人的3倍。”
大学生们被程平的奋斗精神打动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堂课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清华大学电机系大三学生孟祥威说。
初心闪耀,坚定信念走前列;思想领航,奋楫争先立潮头。
“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侯骞介绍,这五年,德州工会全面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精心组织“我心向党”、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梦 劳动美”、劳模工匠进企业等系列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阵地”说话,筑牢“身边的思政课”。依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团队4000余个,服务职工15万余人次。
“专家”发声,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市总工会成立劳模工匠宣讲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劳模工匠骨干宣讲团,分层分类开展宣讲,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车间班组,共带动全市各级工会开展常态化宣讲活动2000余场,覆盖职工超过百万人次。
“网络”出彩,赋能“云端思政课”。我市将思政课堂搬到“云端”,策划推出“云阅读工分享”“劳动创造幸福”理论云宣讲,在报、刊、网、微、端、屏等开展“云讲述”。
如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德州大地蔚然成风。
“除了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我们还立足职工需求,打造公益课堂、提供‘工’字特色文体服务,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杜朝生接受采访时介绍。
选材、设计、折叠、剪裁……1月2日,参加完德州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惠工学堂剪纸公益培训班后,职工马佳琴开心地说:“这次活动,既活跃身心、陶冶情趣,又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真的太值了。”
声乐、书法、器乐、摄影、无人机、中医养生……各式各样的公益培训课程,不断“刷新”着我市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惠工学堂,是我市进一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的公益品牌。“我们构建了‘职工提出——工会主导——购买服务——职工参与——职工评价’的机制,探索惠工活动载体,着力打造属于职工的惠工学堂。”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安娜介绍。为了提高课程精准性和趣味性,我市请职工“点菜”,让文化宫“买单”。
五年来,惠工学堂精准开展提升职工学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公益性培训50余期,参与活动职工6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市县工人文化宫、职工服务中心全部达到规范化标准,建成全国职工书屋11个,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90家。
持续赋能 铸强产业主力军
1月2日,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李成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正针对咖啡酸工艺改进项目进行讨论,预计这个项目可实现年节约生产成本400万元以上。
李成文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累计创效3000多万元。李成文说:“工作室成立以来,为企业培养了20余名技术骨干,研制开发了10余个新产品,获得了25项发明专利。”这些核心技术成果帮助企业牢牢占据了行业领头羊位置,让企业有了更多的市场主动权。
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五年来,我市坚持以创新突破引领改革方向,使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迈进。”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苗君青介绍。我市一改过去“重评选、轻培育”的传统做法,把劳模工匠的发现和培养工作放在平时,鼓励劳动者敬畏职业、追求完美、突破创新。
深化职工创新创效工程,培育各级全员创新企业208家、创新工作室174个,评选省市级职工优秀创新成果321项。
强力推进“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细化工匠遴选标准和类别,重点选树主导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制造业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企业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培育“大国工匠”“齐鲁工匠”“德州工匠”310名,带动各级培育工匠人才800余名。
积极构建具有“工”字特色的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高标准打造省级工匠学院1家,指导培育华能电厂、市供电公司等25家单位建设市县企业级工匠学院。
大赛是发现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途径。聚焦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我市开展市级示范性劳动和技能竞赛190项、各级各类竞赛2762项,带动13.5万名职工学技术、练技能、作贡献。2024年9月,我市成功承办全国电梯产业职业技能竞赛。我市8名电梯行业从业者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竞赛一等奖。参与选手山东博尔特电梯有限公司工程部技术员刘战介绍:“技能大赛已成为职工学技能、练本领、促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培育工匠人才的重要手段。”
积极开展“求学圆梦行动”,为我市一线职工点亮人生梦想。2021年以来为1047名一线职工发放学费补助104.7万元,鼓励职工接受大专以上学历继续教育。农民工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开始,我市探索开展农民工免费上大学试点,用3年时间,组织1004名农民工免费上大学。同时,持续打造工友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品牌,培育省级工友创业园49家、市级工友创业园194家,扶持带动创业就业5万余人。五年来,我市新发展农民工会员24万余人。
竭诚服务 当好职工“娘家人”
“娘家人”是对工会干部的一种亲切称呼。他们在基层一线,面对面与职工交流,真诚倾听职工心声;实打实为职工和企业服务,出实招、办实事。
“每次从苏州回来,我都往德州‘司机之家’赶,休息好了再走。”1月3日,记者在平原县弘毅石油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2000平方米的“司机之家”,见到了常年奔波在德城至苏州线的长途货运司机林宗奎,他正在享受1元午餐。记者看到,这个“司机之家”上下两层,配备餐厅以及33个休息室,房间整洁、家电齐全。
德州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每年过路的货车就有4000万辆。为了让过往货车司机享受暖心服务,把德州打造成货运司机喜欢的城市和温馨港湾,市总工会牵头建设38个“司机之家”。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咏梅介绍,“‘司机之家’为货车司机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叫响‘暖途德州’品牌。”今年,德州市总工会、平原县总工会货车司机入会和服务工作做法分别入选全国、全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不仅关爱货车司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物流、配送、网约车等领域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德州工会将心比“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筑“温暖的家”。
德州市总工会通过“自建+联建”方式,建成470家“工会驿站”。其中,夏津县24小时工会驿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徐留平批示肯定。我市为2343名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体检。在大型商圈、医院创新设置“外卖中转站”,为外卖骑手“提速助力”,平台餐损成本下降了70%。通过一项项帮扶措施,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到“娘家人”带来的温暖。五年来,我市共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7万余人。
此外,市总工会用心用情推动送温暖“四季恒温”,聚焦重点群体,广泛走访慰问,推动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串有温度的数字,彰显德州工会的辛勤付出:五年来,德州工会累计向800余户次困难职工家庭发放帮扶资金1700余万元,走访慰问在档困难职工、大病职工、一线职工8.1万人次;开展金秋助学、帮扶送教育活动,资助920名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295万元;持续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累计为220名患大病职工发放医疗补助金392.2万元……
“娘家人”的温暖,不仅是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救助和扩大普惠服务面,也体现在时时刻刻维护着他们的合法权益。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五方协同”协调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机制作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网格化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格局;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和职工信访工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这份温暖,让奋进的职工不再有后顾之忧。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未来,市总工会将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汇聚职工智慧力量、做实维权服务、有效深化改革,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奋力开创德州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奏响推进德州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工会最强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臻 通讯员|马强 李志超
编辑|王露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