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芦庄社区:村改社区,“改”出幸福好日子

芦庄社区位于天衢新区袁桥镇,近年来该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积极推行村改社区,之前的贫困村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也由此开启。

“芦庄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靖难之变时期,我们的祖先原籍是江苏苏州府常熟县双凤乡八步桥。”芦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吕学谦翻看着村志,缓缓讲述起芦庄村的由来。明朝永乐年间,始祖吕付一因为靖难之役来到德州,并在此处安家落户,后来吕氏家族逐渐壮大,其居住的地方也因此得名吕家街。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吕家八世祖吕屺从德州城里吕家街迁居至减河东岸正式立村,村名为“芦庄”。从吕氏迁居芦庄落户,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目前村中460余口人全部都姓吕,无一别姓。

在芦庄村的发展历程中,兴修水利工程一直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芦庄村在搞好本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也为全市的重要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据村民吕学曾介绍,在1966年至1991年二十多年里,芦庄村民累计出夫1000多人次参加全市的新河道开挖、旧河道清淤、河堤加固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当时条件很苦,我们吃的是地瓜面、高粱面窝头,白菜汤,每天出工、收工两头不见太阳。尽管日子苦、工作累,都没影响村民的干劲,我们还被评为‘红旗连队’”。回忆起1973年参加漳卫新河四女寺段施工的经历时吕学增感慨万分。这些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改善了芦庄村自身的农田水利条件,也为全市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福音。

“20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我们村耕地面积有600余亩,赶上好收成小麦和玉米亩产分别能达到630斤、770斤,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村呢!”村民吕彦生自豪地说道。20世纪60至70年代,芦庄村还发展果树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2010年后,随着开发区征地,果树生产逐年减少,村民慢慢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商业,有的外出打工,也有的在家门口自主创业,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2011年,随着村改社区的推进,芦庄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新的生活环境,2016年12月,村民们告别了平房老宅,搬进了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楼房,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我们出入有电梯、下楼有公园、事事有人管,真正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日子是越过越舒心了!”吕彦生笑容满面地说,生活和以前相比,真是天翻地覆,对现在的生活太满意了。

“自从村民搬上新楼,我们对村庄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公路硬化区域都安装上了路灯;道路两旁和楼前楼后种了绿植;供电设施和供电线路基本完成新建和改造,实现了全村通电;网络信号实现了全覆盖,家家户户都能上网、看电视;饮用水接入小区供水管网,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吕学谦介绍。此外,村里也会定期组织广场舞、书法、绘画比赛等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标兵、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传承向善美德。

日子过得好,收入是保障。据吕学谦介绍,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分红和沿街门市出租,每年收入可达近70万元,而这些集体收入如数分到村民的口袋里。如今在芦庄,村民的物业费、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都由村集体承担,村民们每年享受村集体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200-600元的额外补助。除此之外,每逢中秋、春节和取暖季,村子里都会发放补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路龙帅  见习记者 | 孙芷琪  通讯员 | 吕学谦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