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女匠人刘玉利的“豆腐人生”

凌晨4点的陵城区郑家寨镇还笼罩在夜色中,帽张村一处亮着暖黄色灯光的作坊里,47岁的刘玉利已经开始了她与黄豆的“对话”。作为帽张浆豆腐第三代传人,这位朴实的农村女性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氤氲的豆香中书写着女性创业与诚信经营的动人篇章。

匠心传承中的女性力量

走进2023年建成的新作坊,浆水缓缓冲淋豆浆的波纹与蒸汽升腾的热气交织成独特的劳动图景。刘玉利留着利索的短发,在工作区间穿梭,磨豆、滤渣的动作行云流水。“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每个环节都要对得起良心。”凌晨开工、手工制作的古法工序,在这位女匠人手中焕发新生。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卫生标准结合,投入积蓄改造生产环境,操作间与灶台严格分区,让传承60余年的老味道有了更安全的品质保障。



方寸豆腐里的诚信密码

“黄豆要颗颗饱满,斤两要分毫不差。”在刘玉利的原料架上,饱满金黄的大豆如珍珠般整齐排列。刘玉利做的豆腐与市面上的豆腐不同之处在于用浆水点制豆腐,用这种方式做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1公斤黄豆能出2.5公斤的豆腐。为保证品质,她宁肯少赚钱也要精选颗粒饱满的黄豆,每天限量制作30公斤豆腐。“做豆腐和做人一样,得方方正正。”这是刘玉利常挂在嘴边的话。这浆豆腐从她丈夫的爷爷开始制作,传给了她的公公,后来因为丈夫身体抱恙不能干重活,作为儿媳的刘玉利成为了帽张浆豆腐的第三代传承人。60多年来,帽张浆豆腐始终以足斤足两、货真价实赢得口碑。曾有商贩劝她改用廉价添加剂提高产量,她却摇头拒绝:“祖辈传下的招牌,不能砸在我手里。”如今,她的豆腐摊前总是排起长队,村民笑称:“买玉利的豆腐,秤都不用看!”

在这个速食文化盛行的年代,刘玉利和她的豆腐作坊像一座流动的诚信驿站。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郑家寨镇的柏油路上上,那辆吱呀作响的三轮车载着的不仅是雪白的浆豆腐,更是一个女性创业者对传统匠心的守护、对商业伦理的坚守。正如模具里渐渐成型的豆腐,她用诚信之“浆水”,点化出最本真的味道。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 | 王秀青 通讯员 | 王月新 李玥
审核 | 王秀青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