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黄河涯镇: 农旅融合“出圈” 乡村振兴“有范”

这里有打开“潮生活”的活力密码,也有感受纯朴至真的美感空间;这里有黄河、大运河的连通廊道,也有风光旖旎、平坦宽阔的马拉松赛道;这里有万亩桃园、百亩芍药、十亩花海,也有承载千年的“卢谢”文化……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学习文件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黄河涯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的信心。”据黄河涯镇党委书记肖刚介绍,近年来,黄河涯镇以打造农旅休闲特色镇和馨秋中心村为契机,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立足优势深挖地域文旅资源,统筹规划水、路、林、文、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乡村文旅呈现多点开花的繁荣景象。

“2024年,我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较上年增长58%。可以说,黄河涯镇的‘美丽经济’正在被加速激活,‘以颜值换产值’让我们的乡村振兴路径更‘有范’。”肖刚说,用好林田资源,讲好乡土故事,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是该镇实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破题之举”,近一个月以来,来自夏津、庆云等多个县市区前来参观“取经”该镇的文旅融合做法。

奏响“旅”字曲

串珠成链让风景变“钱”景

在帐篷中一边围炉煮茶,一边欣赏着川剧变脸、舞狮表演;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吹糖人、画糖画、做漆扇;农耕课堂、萌宠互动、田园摄影等让人乐在其中……在小森民宿,丰富多元的休闲体验让游客大呼过瘾。“小森民宿作为集聚会休闲、亲子研学、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民宿集群,一‘出世’就备受瞩目。自去年5月正式营业以来,大量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仅春节期间,我们就接待游客4万余人,营业收入达380万元。”据创始人之一许思瑶介绍,目前,项目一期的体量已不能满足群众旅游需求,正加紧展开对66亩项目二期的规划建设。

走出小森文旅,迎面看见从马拉松赛道骑行而来的游客在“十亩花田”拍照打卡。“听说黄河涯镇风景好,我们一家专门骑行过来,吃了一顿正宗的非遗美食黄河涯肉饼,给朋友带了几瓶奥德曼红酒,等下月桃花开了,我们再来一趟。”来自天衢新区张先生,对黄河涯镇推出的“休闲旅游+踏青赏花+特色农产品集市+非遗体验+文化体育”路线游啧啧称赞。

黄河涯镇做优现有旅游资源,将九宫格花海、奥德曼酒庄、牡丹芍药鲜切花生态基地、庞氏家庭农场等10余个文旅项目串珠成链,规划可品、可玩、可购的精品研学游、团建游、生态游路线,全力培育近郊生态型、观光休闲型、高端体验型等新业态,实现文旅休闲产业抱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打好“文”字牌

挖掘文化让景点“内外兼修”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示,更是当地历史、民俗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对此,我们不断在挖掘历史文化上下功夫,通过建主题公园、展民俗表演、挖历史典故,让‘黄河涯文化’‘活’起来,让游客体验更立体、更多元的魅力乡村。”该镇副镇长曹莹说。

该镇坚持文化赋能,深挖“卢谢”阁老、京杭大运河、七十二连窑等历史典故,邀请专家到黄河、大运河沿线13个村开展历史文化座谈会;修缮、利用黄河涯礼堂,增设老物件展陈、文化非遗展示、儒家学堂等区域,以非遗体验等活态化方式传承创新;挖掘黄河、运河和孝道文化,配合建成70亩的程官屯九龙郊野公园,打造一条集文旅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展示、乡村振兴示范于一体的文化廊道。此外,该镇依托奥德曼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文化传承、“五为”等文化活动,打造“实践+旅游+研学”的实践教育基地。

走好“聚”字路

多元活动聚人气塑品牌

文化被唤醒了,景点被串联成线,如何引爆人流的“流量密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黄河涯镇给出“丰富节会活动,扩大文旅影响力”的答案。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举办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等,吸引游客前来打卡;依托“黄河大集”,开展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移风易俗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有趣有料”;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德州西瓜”“黄河涯蜜桃”、省级非遗“耆红葡萄酒”、市级非遗“岳高铺肉饼”,激活游客味蕾,点燃消费热情……

做活的不止节庆活动,随着“体育名城”建设的迅速兴起,该镇搭乘马拉松赛道建设东风,促进体育与文旅融合发展。修建沙杨河东8000米景观道路、沿减河两侧11.5公里马拉松赛道,营造“碧水绕城、桃花溢香、绿色宜居”自然景观;举办自行车公路赛、马拉松赛、健步走等多项活动,保障并承接“大德之州 两河牵手”京津冀鲁自驾游活动、第三届山东省自行车城市联赛、2024德州运河马拉松暨好运山东·马拉松城市联赛等系列活动,奏响了文体融合“新乐章”。

绿波摇漾景色新,疑在桃源故里行。如今,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旅游之地悄然崛起,一幅农旅融合新画卷徐徐展开,黄河涯镇正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昂首向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石秀秀 通讯员|徐展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