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神经外科执行主任孙德州凭借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经验和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在神经外科这片充满挑战的领域中深耕多年,成为一名患者信赖的大脑“守护者”。
团队协作 提升整体强实力
伴随着科室的发展,医护人员力量的不断壮大,神经外科的病种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孙德州说,2011年后,是综合能力提升最快的一个阶段,很多手术操作技术都在这个时期迅速成长起来,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
2011年的冬天,科室收治了一名垂体瘤患者,这也是医院独立自主完成的第一例垂体瘤病例。从阅片到测量手术位置,他将手术所需的流程在心中背得“滚瓜烂熟”,自认为上台后会像学习的文献、看过的影像资料一样顺利地完成手术,然而现实情况与书本上的描述却并不“吻合”。“当通过显微镜下操作时,才发现实际情况与之前看过、学过、背过的完全不一样。”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退缩,台上的所有人都全神贯注、细致操作,在摸索中前行,找准位置、切除病灶,手术过程虽然漫长,但有惊无险,患者至今再未复发。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攻克了许多棘手的复杂病例。科室发展至今,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在手术过程中密切配合,确保了术中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神经外科的整体实力在悄然地蓄势增长。
医者初心 踏上神外“远航线”
“从1995年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刚好30年整。”孙德州笑着说道,在他回忆里,当时的神经科还没有分内、外科,那时候手术类型很单一,手术量也很少,大部分都是脑出血、脑外伤,偶尔会有脑瘤切除的手术。孙德州说:“现在回忆起来,神经外科的发展真的是一场医学的巨变。”
1995年的时候科室开展针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项目,1997年开始陆续开展介入手术,孙德州对第一次做手术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记得那是刚上班两个月的时候,晚上值班来了一例脑出血的病人,急症需要马上手术,但是经验不足的自己内心相当紧张。”从开颅到找到出血点,再到止血完成手术,做了整整一夜,孙德州说:“虽然手术时间很长,但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这也坚定了我做一名神经外科大夫的信念。”
随后的日子里,孙德州跟随着科里的周修玉、徐东方、张之营、王岷、张军普几位老前辈学习,查房、阅片、手术,可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专门的教学课,每天都是自己跟在老师身边多看、多听、多练,一点点积攒知识,然后再将‘纸上谈兵’的内容转化为‘实战’操作”,孙德州认为,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心理上的成长,很多时候,战胜自己尤为重要。从一名初入行当的“新水手”到经验丰富的“掌舵者”,时间默默见证着一切。
展望未来 开创德医“标准化”
自医院与齐鲁医院合作共建以来,在院长王东海教授的带领下,神经外科亚专业重新划分,科室由此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一般快速发展时期都爱称为‘弯道超车’,我们科室可以称为‘变道超车’,就好像是绿皮车换成了高铁,每一节车厢都蕴含动力。”孙德州自豪地说道。
当下,神经外科拥有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脑肿瘤、脊髓神经等6个亚专业,每个亚专业都由年轻的医师担任骨干,“这批年轻的医师集中在1979—1989年这个年龄段,每个亚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病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人员梯队。”孙德州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划分出“亚亚专业”(按病种分类),使手术更精细、更精准。
说起未来,孙德州计划2025年将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拿下”,亚专业的发展在细化的同时做强做大,对标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发展理念,打造齐鲁德医神经外科“标准化”样板,即将整个学科做成标准,让其他医院的神经外科发展学习齐鲁德医的标准化建设。未来,在孙德州的带领下,科室将在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为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梦娇 编辑|张丽娜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