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校园“世界杯”热潮 | 我市推广普及校园足球,144所学校获批全国足球特色校

“防守上抢时注意控制力度!”“不要只看球,盯人!”“传球、控球、突破、射门。”4月3日,在武城县第七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教练王玉刚带领学生们进行足球练习。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9年至2024年,该校共获得4个市级比赛亚军,县级8个冠军、5个亚军,已成为我市中小学足球赛事中的一支劲旅。

201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拉开了全国校园足球改革的序幕。德州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校园足球纳入全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抓手,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普及发展。截至2024年,全市已有144所学校获此称号,覆盖所有县(市、区),带动数万名学生参与足球运动。

政策引领
夯实校园足球发展根基

“我们为学校每名学生都配备一个足球,利用40分钟大课间,全校师生一起‘玩转足球’,校园足球氛围日益浓厚。学校按学段选拔足球基础好、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了4支校级球队,通过体育课、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进行专项训练。”武城县第七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姜宪军说,学校定期组织班级、校级联赛,积极参加县市比赛,足球运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提升了他们的团结协作、专注力等能力,达到了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人的目的。

2022年9月印发的《德州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强调,抓好校园足球项目普及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组建300支以上校园足球队伍,足球特色学校人人掌握足球技能,国家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达到200所。今年,德州市教育局大力推广“体育课+大课间+课后服务”模式,全市80万名中小学生日均在校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足球成为“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政策引领下,德州校园足球的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各个足球特色学校严格落实“每周不少于一节足球课”的要求,将足球融入校本课程体系。德州天衢新区东城小学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开展足球技能训练,并设立足球特长生选拔机制,与专业俱乐部合作培养苗子。乐陵市铁营镇闫集小学尽管仅有200余名师生,却坚持组建男女足球队,“足球不仅是运动,更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坚韧品格的载体。”校长齐朝辉介绍。

特色办学
点燃学生足球热情

在德州,校园足球不仅是课程,更是一种文化。各校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构建梯队体系,让足球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德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是山东省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三级足球队”模式颇具代表性:班级队参与校内联赛,年级队由社团选拔,校队代表学校外出参赛。该校足球联赛已连续举办10个赛季,班班参与,每赛季举办40多场比赛,超300名学生参赛,真正实现了“班班有队、周周有赛”。2024年,该校男足斩获德城区中小学足球联赛小学组冠军,女足获第四名。

乐陵市闫集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自2016年组建足球队以来,女足先后四次在德州市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夺得冠军,多名队员代表乐陵市征战省级赛事。齐朝辉说:“我们的球场虽小,却承载着孩子们大大的足球梦想。”2017年,该校跻身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成为乡村校园足球的典范。

德州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印证了体育的多元价值。北园小学、铁西南路小学等通过足球社团发掘和培养人才,向市队输送16名队员。东风东路小学总务处主任、学校体育工作负责人李涛表示,足球训练培养了学生“永不言弃”的意志力,这种精神也反哺了学业和生活。

以赛促练
构建竞技成长平台

竞技比赛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我市通过举办多层次赛事,畅通校园足球人才发展通道。

自2015年首届高中足球赛以来,德州校园足球赛事逐年升级:2016年京津冀鲁邀请赛、2017年“贺岁杯”校园足球赛、2018年全国青少年邀请赛……2023年举办的第七届市运会足球系列赛吸引百余支队伍参赛。德城区每年举办中小学联赛,800余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形成了“校校参与、以赛会友”的良性发展格局。

1月16日,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发布《2025年度德州市青少年(学生)三大球赛事日历》。比赛集中在6月至9月,其中全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的举办,为德州校园足球发展再添助力。

从政策引领到特色办学,从课程普及到赛事锤炼,德州校园足球发展呈现燎原之势。144所特色学校的办学实践表明,足球不仅是体育项目,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今后,我们将以强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校园足球发展环境,推动校园足球运动普及与提高。选拔优秀足球人才,输送至市级队伍,助力我市校园足球队伍在更高平台取得好成绩。”市体育局竞技和青少年体育科科长欧杰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陈锟 通讯员|贾荣耀 吉明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