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随着沾化区最后一眼钻孔终孔,标志着滨州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滨城区、沾化区、博兴县3个标段)全面告捷。总进尺16082.91米,其中取芯工作量4400米——这组数字背后,是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119个日夜的全力攻坚,更是“钻探铁军”以匠心与速度诠释“山东二水”大口径深部钻探品牌力量的生动注脚。
面对工期紧、地质复杂、环保要求严等严峻挑战,他们没有被吓倒,8月13日,首台钻机轰鸣启动;9月30日,进尺2722米;10月30日,4台钻机同时施工。开钻119天后,最后一孔圆满封孔。项目组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攻坚克难,交出了“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出色答卷。
全员冲锋,以脚步与技术书写担当
“这不是一场单兵作战,而是一场全员冲锋。”钻探项目负责人张涛感慨道。这支队伍中,既有带病坚守的井队长曹志坤,青海盐湖钻探刚结束又到项目报到的井队长周立张、吴书岭,“90后”地质技术员邸佳强、刘圣睿、申恩育、杨腾超、李壮,也有“00后”女地质技术员李书涵——她的首次野外任务便创下女技术员连续驻场3个多月的纪录。从青海高原盐湖到雄安新区,从山西地热到滨州分层标,项目团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技术淬炼实力,用专注、专心、专业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工匠精神,以技术革新破解“取芯难题”
如何在高强度钻探施工中确保取芯率?项目组交出了“技术+细节”的答案——钻探技术指导王勇军带领团队通过优化钻具结构、改进泥浆配方、动态监测井斜,“双管取芯钻具”“单管取芯钻具”根据实际情况配合,将岩芯采取率提升至98%,为后续地质分析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每一米进尺都是深部钻探技术实力的体现。”王勇军表示。项目组通过改进取芯钻进及全面钻进工艺技术,节省工期超35天。
绿色环保,让钻机与生态和谐共生
在钻探施工过程中,项目组始终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努力实现绿色施工目标。在博兴县村庄环绕的井场,隔音围挡将施工噪音降至50分贝以下;泥浆废渣由专业公司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清运……“既要钻得深,更要护得绿。”钻探项目负责人张涛说。
119个昼夜,16082.91米,4400米岩芯——数字背后,是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是青春与热血的交融。当“山东二水”的旗帜插向更深的地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监测网的建成,更是一支铁军对匠心的坚守、对时代的答卷。
固守安全,用四级联控织密“防护网”
“安全是底线,更是红线。”安全总监孟凡健铿锵有力地说到。局、队、实体部门、项目组、井队五级联控机制贯穿施工全程。各级领导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对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地质勘查中心部门负责人赵长亮时刻掌控项目的整体安全开展,针对人员安全、设备安全、井内安全制定系统性安全管控措施,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安全生产防护网。同时,项目组还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每天召开安全晨会,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设备方面,项目组坚持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确保119天“零事故”。
面对复杂井况,项目组创新采用“一井一策”应急预案,各种应急设备及材料配备齐全。“安全不是口号,是刻在每一步操作里的习惯。”滨城标段井队长曹志坤说。
“钻探人的战场永远在野外,每一次冲锋都全力以赴。”地质勘查中心部门负责人赵长亮说。如今,这支铁军已奔赴下一个项目,继续用钻头书写属于钻探人的“深部传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石秀秀 通讯员|张晓燕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