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多为猝死,而背后一大原因就是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长期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不仅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还可能因病情延误引发不可逆的后果。
54岁的徐先生,因胸闷、喘憋症状来到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检查发现,他存在持续性的心房颤动,且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心功能降低。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心房内血栓形成并发脑卒中,引起患者致残,甚至可能会致死。
“患者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且心脏明显扩大,不适用于传统射频消融手术。”齐鲁德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起搏与心律失常亚专业带头人姚光涛说,为了确保射频消融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采用了2C3Lplus消融术式,也就是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双侧环肺静脉消融+顶部线消融+二尖瓣峡部线消融+三尖瓣峡部线消融。基于先进的影像融合技术,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实现精准定位、精准消融,以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提高消融成功率。这种消融术式手术难度大、时间偏长,但对于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较好,也是目前国内外的主要推荐手术方式。手术使用的是经导管微创介入术式,术后患者房颤症状减轻,2天后顺利出院。
作为心律失常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起搏器植入技术已从单纯的心率控制迈向更智能化的个体化治疗。姚光涛介绍,目前心脏起搏技术正在经历从传统单腔、双腔起搏到生理性起搏(如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转变。尤其是姚光涛团队开展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不仅植入后位置固定,能和正常心脏起搏达成统一节奏,还能在某些特殊部位起搏,实现改善心功能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科室应用的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技术,为部分伴随心衰的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姚光涛提到,CRT-D不仅能改善心脏电活动的同步性,还能在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时提供除颤保护,显著降低猝死风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精准的电极植入策略和个体化参数优化,可进一步提高CRT-D的治疗响应率。”姚光涛说。
作为心血管内科亚专业建设的推动者,姚光涛认为,起搏与心律失常亚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一整套系统化的建设策略。“我们团队在‘起搏与心律失常’亚专业方向,着力推进多维度、创新性的治疗体系,积极开展脉冲场、CCM等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技术,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阜外医院专家建立密切联系,致力为周边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高质效诊疗服务。”姚光涛说。
在亚专业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临床—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临床实践、科研探索及对外交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专科诊疗人才。此外,他还特别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心律失常的诊疗不仅仅是心内科的问题,它涉及心外科、麻醉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我们依托三甲综合医院的整体优势,积极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多学科协作平台,以提升综合诊疗水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李梦娇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