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宁津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眼“安全问题”,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着力构建起矛盾纠纷化解“主阵地”、社会治理“桥头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屏障。

搭建三级体系 集成资源、一站通办

集成县级“总枢纽”。县级综治中心突出资源整合,按照“五个规范化”标准,借助“前台后场”模式,打造综合接待受理区、矛盾纠纷化解区等四区,设置群众接待室、综合调解室等5大功能室和24个窗口,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等29个中心有关职能,整合政法单位、信访、人社等与社会治理关联度高的单位部门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方式入驻中心,实现各类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建强镇级“主阵地”。乡镇综治中心突出高效落实,全县12个镇级综治中心依托安全发展综治办公室、党群服务中心等,整合信访、热线、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等,标准化设置服务大厅,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乡贤能人等调解力量的整合利用,打造品牌调解室,同时各镇结合自身特色,全力打造“一中心一品牌”建设,形成以“津心办”为主体的综治品牌矩阵。

整合村级“先锋队”。统筹552个行政村组织“两委”成员、驻村干部、基层民辅警、网格员、治保员等基层治理力量,全方位、无死角开展社会稳定风险隐患排查。建强村级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网格员、基层辅警4支队伍,切实提升辖区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创新治理机制 多元共治、闭环管理

构筑“1+12+89+967”社会治理风险感知体系。3356个微网格排查发现,967个基础网格化解上报,89个村社网格分片包干,12个乡街网格协调攻坚,1个县级网格统筹调度,形成“前端感知—关口把控—分区负责—协调包干—统筹兜底”的风险预防化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创建“一站一院一中心”治理模式。在县级建设为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立足“治理+服务”,统筹29个中心整合134项服务职能,将全县解纷资源集成汇集,打造全县社会治理“超级大脑”,在12个乡镇(街道)设立“解忧小院”,整合本地解纷资源,负责本辖区关口把控。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片区设立“纾心驿站”,整合社区、片区解纷资源,负责分区包干。建立“县—乡—村社—网格”四级治理体系,构建起党建统领、上下贯通、系统集成、高效联动的大治理格局。

实行全链条闭环运转管理机制。制定“全链条”社会治理运行机制思维导图,聚焦“前端风险感知—中端诉求处置—末端效能提升”,明确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收集—分析—处置—协商—攻坚—调度—评价—监督”9方面流程,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今年以来,共受理矛盾纠纷449件,化解447件,化解成功率99.55%。

深化平安建设 以智促治、长效保障

抓群防群治。优化“全科网格”布局,配备专兼职网格员967名、志愿网格员3340人。推进治保体系建设,成立基层治保会568个,选配治保主任、治保委员1875人。吸纳130名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纳入“移动网格员”队伍,依托“随手拍”“马扎议事”等方式,线上线下收集需求、发现问题。

抓预警感知。利用热线、公安、信访、网格等信息源,定时收集、整理、研判、反馈“五情”信息。今年以来,共收集信息769条,编发《每日信息》60期,发布预警信息242条,为全县平安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数字建设。持续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雪亮工程”、网格化智能平台应用,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准感知、精准管控、精准服务,截至目前,已对接总视频监控点位数14608路。引入互联网无人律所—律兜,可为群众提供在线、即时、专业的一对一视频法律咨询服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宁津县委政法委 编辑|许欢
审核|李智群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