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医在德州 | 首儿所医生张迪:温暖守护“早到的天使”

4月13日晚上7点多,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新生儿科主任张迪乘坐G1047次列车再次到达德州东站。300多公里、1小时40分钟的通勤距离,这是她第13次往返京德两地。自今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医疗团队入驻德州市妇幼保健院以来,每周二早上8点,她总会准时出现在德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门诊。

4月15日一早,诊室外已经排起了长队。诊室里,一名怀抱婴儿的家长声音发颤:“孩子总憋气,有时候嘴唇还发紫。”张迪用听诊器仔仔细细地听诊,随后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在得知患儿在胎儿期就查出右位主动脉弓合并颈总动脉弓、左锁骨下迷走,结合如今出现的憋气及嘴唇青紫的现象,张迪判断,患儿的症状正是右位主动脉弓等异常血管压迫气管引起的。对新生儿的诊断,张迪总是慎之又慎:“因为是宫内超声,再确诊需要先做颈胸部增强CT,确认情况。”见家长慌乱,她轻拍对方手臂:“问题总能解决。”

张迪接诊的患儿中,近九成是早产儿。她既要解决患儿病痛,又要照顾家长的情绪:“作为家长,照顾好早产儿实属不易,所以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体谅。”

对于家长而言,张迪犹如治疗路上的“指路明灯”。而她带来的先进诊疗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更让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护团队受益匪浅。缺氧后延迟喂养、抽搐需多维分析病因……住院医师马亚楠的笔记写满张迪查房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每周四的病例讨论会上,“病例回溯”制度正改变着医护思维——对每位出院患儿进行电话随访,早产儿复发住院率因此大幅下降。“张主任教会我们,给新生儿看病要从多维度思考,除了体谅家长焦虑的心情,多给予关怀,更要利用专业知识为他们做好健康宣教。毕竟治疗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任文静说。

除了集中学习,每一次“实战”,张迪都积极传授经验做法。一次,张迪正在带领团队查房,监护仪警报突然响起。几乎是本能反应,张迪冲向了一名35天超早产儿的保温箱。“血氧饱和度50%,心率下降至每分钟不足80次。”她立即组织抢救,正压通气、药物推注。“注意药物剂量要精准,护士随时汇报血氧饱和度……”张迪一边有条不紊组织抢救,一边叮嘱救治细节。7分钟后,监测屏数值达到稳定。抢救结束后,她又开始教授护理要点:“这类患儿要延迟喂养,避免因肠道缺氧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这种“实战教学”,让团队在短短一个月内提高了精细化管理及系统诊疗能力,成功完成了10例危重患儿的抢救。

如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开展疑难会诊8人次,实施标准化诊疗方案6项,早产儿随访率达100%。“以前转诊北京的病例,现在大多数能本地解决。”看着医护团队独立完成新生儿呼吸支持等新技术,张迪有了下一步的规划:“要扩大病种覆盖,争取能救治更多‘早到的天使’,守护他们的健康。”

暮色中,G1094次列车启程。车窗映出张迪翻阅病例资料的身影,铁轨延伸的方向,连起更多新生命的希望曙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唐志梅 通讯员|季冬 编辑|邢仁宇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