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者马先生因自行注射超大剂量胰岛素(约500单位)被家属紧急送至德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当时患者已出现低血糖症状,心悸、乏力、全身冷汗,正在门诊值班的副主任医师刘昊雯立即监测快速血糖值低至3.7 mmol/L(正常空腹血糖3.9-6.1 mmol/L),患者病情紧急,刘昊雯立即联系病房值班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流程。
病房值班医生吉书红带领团队立即进行持续血糖监测、心电图检查等,护理组积极开通静脉通道,予高渗葡萄糖持续静滴,辅以心电监护及对症支持治疗。随后,每小时监测血糖变化,实时调整葡萄糖输注速度,确保血糖平稳回升至安全范围;同步监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预防低血糖加重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护理团队每小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提供心理疏导。
医护人员不分昼夜轮班值守,一日往返病房数十次,经72小时不间断救治,患者血糖逐步稳定,未遗留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出院。患者及家属对内分泌科医护团队的专业救治及人文关怀深表感激。
看似简单的低血糖为何让医护人员如临大敌?
低血糖并非只是简单的“乏力”“小问题”,其危害可能以分钟甚至秒计算,未及时干预可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或心脏骤停。
科普课堂:警惕低血糖——隐匿的健康威胁
一、低血糖的危害
1.急性脑损伤与心脏风险
脑细胞依赖葡萄糖供能:大脑无法储存葡萄糖,持续低血糖超过6小时可致脑水肿、坏死,引发永久性认知障碍或昏迷。
心脏并发症:低血糖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肌耗氧量剧增,可能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严重低血糖致死的主因常为心脏问题。
2.无症状低血糖:隐匿的“杀手”
老年人、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反复低血糖而失去典型症状(如心慌、出汗),直接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易被误诊为卒中。
3.特殊人群的高风险
糖尿病患者:药物过量(如胰岛素、磺脲类)或饮食不规律易引发低血糖,一次严重发作可抵消长期控糖的获益。
非糖尿病人群:过度节食、空腹饮酒、胰岛素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危险的低血糖。
二、什么是低血糖?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 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风险更高,危害更甚)。
三、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兴奋:心悸、出汗、饥饿感、颤抖、面色苍白。
中枢神经症状:头晕、意识模糊、行为异常,严重者可昏迷或抽搐。
四、低血糖分级(糖尿病患者)
1级(血糖3.0-3.9 mmol/L):自主神经症状,比如心慌、饥饿、出汗等,可自行处理。
2级(血糖<3.0 mmol/L):伴随神经症状,比如大汗、焦虑、乏力、手抖、站立不稳等,部分需协助处理。
3级:没有特定的血糖界限,意识障碍或躯体功能受损,需他人帮助紧急救治。
五、常见诱因
1.降糖药物过量(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等)。
2.未按时进食或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
3.运动量骤增未及时补充能量。
4.空腹饮酒或酗酒。
5.肝肾功能异常影响药物代谢。
六、紧急处理原则
清醒患者:口服15-20g速效糖类(如葡萄糖片、含糖饮料)。
意识障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L,或肌注胰高血糖素1mg。
后续监测:每15分钟复测血糖,若未达标需重复给药;血糖稳定后补充复合碳水化合物。
七、预防措施
1.规律饮食,避免空腹运动或饮酒。
2.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禁止自行增减。
3.随身携带应急糖类食品。
4.定期监测血糖,尤其强化治疗或生活习惯改变时。
低血糖起病急、危害大,精准识别与及时干预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如果您出现低血糖问题,请一定要重视起来。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琰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