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同心,共筑安居乐业新家园 | 德城运河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探索政协协商赋能社会治理履职新实践

4月的德城区杨家圈街区春意盎然、游人如织,这座运河边上传统质朴的村落经过重新修缮与改造,处处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古韵今风交织,特色店铺林立,民俗体验、教育研学、休闲购物、非遗展示应有尽有,为每一位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2022年初始,德州市全面启动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依河而生的运河街道,积极响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强势推进大运河首开区相关征迁工作,先后启动九龙湾片区杨家圈等6个地块征收拆迁,涉及征收户2000余户,需拆除改造房屋面积近50万平方米。

征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关系着社会稳定和无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借助政协委员的力量,发挥委员积极作用,让百姓认可,同时围绕党委政府主要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运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石燕燕说。

运河街道与河北省界交接,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下辖村居24个,常住人口12万多,辖区内的11名区政协委员,来自医疗、教育、企业、村居等各个行业。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了让政协离百姓更近、委员作用发挥更实,一线问题在一线解决,运河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经过深入调研,在回迁楼比较集中、村民比较密集、矛盾诉求较多的区域中心位置,建立了覆盖周边9个回迁村的社区协商平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摆到桌上。

“孩子放学早,家里老人不会辅导作业,天天发愁谁来看娃,咋辅导功课。”

“咱这个聚合大社区住了这么多人,我们锻炼健身器材数量不够,有时候还要排队呢。”

“我们9个村集中回迁,上万口人都挤在这一片儿,可门口连个公交车都没有,老年人想去趟市里,要么打车,要么骑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出趟远门可难了。”

面对回迁安置工作中居民的众多问题,社区协商平台建立协商议事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政协委员、律师、村干部等各方代表召开协商议事座谈会,通过多领域协同作战,耐心解决疑难问题、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推动了回迁小区建设器材安装、农村孩子课后辅导、公交线路开通等多个民生问题的解决。

同时,这里还设立了委员“书记轮值室”,设置社情民意收集箱,由区政协委员、五四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勇牵头,其他村书记轮流坐班,公开全村重大工作事务进展,全天候听取处理社情民意。

“之前跟赵书记念叨说村里老人多,剪头跑老远,理发店价格还贵。现在每月定期有志愿者来社区集中给我们老年人理发,碰上腿脚实在不便的,还直接上门服务,再也不愁理发了,为政府点赞!”运河街道五四村村民赵奶奶说。

截至目前,共征求梳理村民意见建议70多条,协调解决村民“家门口”的小事难事500余件,推动了回迁安置、上楼后小区管理、电车充电、就业援助等多个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将居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更拓宽了社区居民治理路径,让大家事有地方议、劲往一处使。

德城区运河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将日常工作与政协工作有效结合,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履职新路径。“接下来,我将持续探索政协协商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努力拓宽委员履职渠道,激发委员履职热情,让政协工作更贴实际、更接地气、更富成效!”石燕燕充满干劲地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通讯员|薛璐 孙玥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