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日,市民政局、市卫健局、市医保局联合印发《德州市“六床联动”试点实施方案》,推动医养康养资源深度融合。
“六床”即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安宁疗护床位。“六床联动”旨在探索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政策资源分散、基础信息不通、转介衔接不畅、评估标准不一等问题,推动形成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老年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服务有序衔接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六床联动”重点围绕加强数据共享、加强评估结果互认共享、加强服务转介、加强政策融合等方面进行。
加强数据共享。进一步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搭建医养康养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通民政、卫生健康、医保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按照国家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和省市数据共享有关规定,有效整合老年人基础信息、服务主体信息、相关资质信息、医疗诊疗信息等。
加强评估结果互认共享。民政部门依据《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依申请为 65 周岁及以上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能力综合评估,卫生健康部门为辖区内 65 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健康状况评估时,可以参考民政部门评定结果。医保部门依据《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为老年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对医保部门评估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条件的失能老年人,民政、卫生健康部门在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补贴、指导养老机构开展入院评估等,可以采信医保部门评定结果。卫生健康部门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 65 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老年人认知功能粗筛服务,对粗筛结果异常的老年人,指导其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复查,相关信息与民政、医保部门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民政、卫生健康、医保部门联合评估机制,实现一次评估、结果共享。
加强服务转介。各试点地区要积极探索“六床联动”的具体服务转介模式,形成“六床”之间高效有效联动,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健康、医保部门,组织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服务主体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机构之间各类资源有机整合、服务转介和信息共享。在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与老年人签订“六床联动”服务协议,明确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标准等内容。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老年人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和健康状况下选择对应的服务机构和资源,提高服务供需对接的精准度。当老年人住养环境发生变化时,养老服务机构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当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时,养老服务机构及时与医疗机构对接,开通相应绿色通道,建立家庭病床或转至医疗病床。当老年人健康状况好转时,可通过绿色通道转回至家庭养老床位或养老机构床位。当老年人出现认知障碍时,及时安排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当老年人需要临终关怀时,优先入住安宁疗护病床,提供临终慰藉服务。
加强政策融合。《方案》各要求试点地区要加强民政、卫生健康、医保部门等涉老政策衔接互动,创新探索实现“六床”有效联动的支持政策。稳步提高护理服务资源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申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康复辅助器具购买租赁、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等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约就诊、急诊急救、医学检查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纳入医联体范围。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家庭医生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到养老机构为签约老年人提供巡诊服务,并对机构内的服务人员开展医护知识等培训,支持医师到养老服务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机关执业内容纳入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等职称申报条件统计范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李莉 通讯员|杜金超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