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职学子李广涵:扎根“泥土”长才干,青春无悔志更坚

李广涵,2021级学前教育与社会服务系学生,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团员,毕业后投身山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服务于聊城市冠县定远寨镇人民政府,担任宣传干事,以实干精神践行青年责任与担当。近日,她以简单质朴的话语,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总结自己扎根基层以来的感触。

2024年7月,我拖着行李站在聊城冠县定远寨镇镇政府门前时,天空正泼洒着倾盆大雨。雨水漫过坑洼的水泥地,淹没了脚踝;老旧的平房办公室屋顶漏着雨,接水的塑料桶“叮咚”作响。那一刻,我攥着报到单的手紧了紧——这就是基层最真实的模样,也是我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起点。

“平房漏雨,但心里不能漏”

初到宣传办,我和同事们的“战场”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记得第一次下村采访,我的运动鞋陷进泥路拔不出来,老乡笑着递来一双旧胶鞋:“闺女,穿这个!”那一刻,我读懂了基层的“土”字背后,是沾满泥土的真诚。

从“笔杆子”到“泥腿子”


作为宣传干事,我原以为工作就是写稿拍照。直到走访贫困户时,大娘硬塞给我一把自家晒的红薯干;直到在狭小的会议室里,村支书们浑身湿透却热烈讨论着怎么修村路、建设电站……我学会了用方言宣讲政策,更明白了“宣传”二字在基层的重量——它不仅是传递声音,更是把人心聚成一股绳。

致师弟师妹:这里能长出不一样的青春

扎根基层,带来的最大收获,李广涵总结为三个点:一是带着“空杯心态”来: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老乡是最好的老师。二是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写材料、拍视频、搞活动,甚至修电脑,技多不压身。三是要有守住“扎根的耐心”:乡村振兴不是短跑,要耐得住寂寞,才看得见花开。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无数件“小事”垒起的长城。志愿者就像一颗火种,未必光芒万丈,但一定要温暖有光。对李广涵而言,基层像一块粗粝的磨刀石,磨掉了书生气,却磨出了扎根大地的韧劲。这场大雨中的奔赴,她读懂了中国最真实的乡土,也找到了青春最炽热的答案。

在定远寨的287天,这个年轻的姑娘晒黑了皮肤,却明亮了心。如果被人问起:“扎根基层乡村振兴值得吗?”看着镇文化广场上跳舞的大娘、图书室里看书的孩子、果园里笑呵呵的大叔,李广涵骄傲地说:“看,这就是答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国霞 李东筱 编辑|唐志梅

审核|王育恒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