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打造15分钟微课堂 解锁中青班学习密码

为破解干部培训“工学矛盾”,提升培训质效,宁津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紧扣年轻干部成长所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打造以学员为主体的 “微课堂” 教育模式,秉持 “小切口、宽领域、深思考” 特色,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同频共振。

该模式打破传统 “填鸭式” 教学桎梏,将课堂主动权交予学员,通过自主选题、自主备课、自主授课的方式,让学员从 “被动听” 转变为 “主动讲”,充分激发其参与感与创造力。本期微课堂上,来自相衙镇、大柳镇、保店镇的青年干部以“三镇密码”为切入点,在15分钟微课堂上,用生动案例勾勒出宁津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的立体图景。

微课堂上的产业切片:从“一根面”到“一条链”的破圈思维

“大柳面能拉动多少经济?”大柳镇青年干部抛出的问题引发思考。她以大柳镇为例,讲述“山东名小吃”如何从单一美食升级为产业IP,打造了“一南一北”食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即非遗工艺催生胜康源、回味德等食品企业,现代农业大棚直供全国商超,木器产业园区聚链成势。而在保店镇,党建引领下的 “电商 + 非遗” 模式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作为市级非遗的保店驴肉,搭乘县乡村三级电商生态体系快车,通过直播带货、品牌联名等方式拓宽销售半径,形成了 “传统美食 + 现代电商” 的双轮驱动。这种“传统+现代”的时空传承,在相衙镇同样上演,杠子火烧借市级非遗“出圈”,黑玉米醋在直播间“云发酵”,伏安特车间的科技元素与海本机械的智能化建设,共同延续了宁津县“一金一木”特色产业链条。用 “一碗大柳面” 的具象案例,破解 “产业升级” 的抽象命题,让党员干部直观感受到了“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的实践路径。

微课堂上的文化切片:从“一棵树”到“一座馆”的根系工程

保店镇“杨抱槐”古树是微课堂的第二个 “切片”。保店镇青年干部介绍这棵600年共生树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文化与民生交融的生动载体 ——明代 “背母逃难”的孝道传说、抗战时期 “庇护伤员” 的红色记忆,在时光流转中延续为当下“和事亭” 化解邻里矛盾、“暖心食堂”服务老年群体的文明实践,让古树精神深深扎根于民生土壤。大柳镇村民自费筹建的民俗展陈馆,1700 件老物件串起时光褶皱,成为基层文化自觉的缩影。而相衙镇以 “365 暖留” 服务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依托“相理乡亲”调解室创新矛盾化解机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 “柔性治理” 之路。保店镇和相衙镇都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前者借古树传承文化、服务百姓,后者用柔性治理回应诉求、凝聚民心,共同诠释着文化振兴从精神传承到民生落地的多元路径,为党员干部从历史与实践中探寻治理智慧提供了鲜活样本。

微课堂上的民生切片:从“一方水”到“一间房”的解题哲学

“一方水如何量出民心刻度?”相衙镇青年干部以大耿村水价改革破题作答。当超声波流量计替代 “大水漫灌”,“按亩收费”转为“精准计量”,每亩次节水最多达5方的数字,不仅是水资源的精细账本,更是群众利益的守护密码。如今,多次迎接省部级调研的大耿泵站,已然成为宁津县农业水价改革标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基层党员干部敢为人先的创新魄力与脚踏实地的实干担当。

不仅如此,“大柳水库的996万立方米清水,为何能成为‘民心计量仪’?”大柳镇干部以水利工程入手,分享社区建设案例,阐释基层工作的“民生微积分”——万柳社区26栋电梯房圆了500多户安居梦。再如相衙镇的“三资”整治“整”活土地资源,这些本质上都是“把群众痛点当作解题靶点”。正如保店镇济世堂三代医者“以仁心换民心”,基层工作的价值,藏在蓄水、筑房、助农的“小数点”里,引导党员干部在“细碎活”中践行初心。

中青班微课堂打破“长篇大论”传统,以“案例分享+互动交流”模式,深化了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实现“15分钟讲透一个基层密码”,这种“解剖麻雀”式教学,让干部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路,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实现干部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随着微课堂持续推进,我们的主体班次正形成‘一人讲透一个点、全班悟透一层理’的学习动能圈,让理论武装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宁津县委党校副校长白雪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通讯员|张峰峰  赵颖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