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破焦虑 善陪伴 德州九中张平支招中考学生和家长

2025年中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场考试不仅是学子们知识储备的检验,更是心理素质的试炼场。面对压力,学生如何稳定心态?家长如何智慧陪伴?德州市第九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平为中考学生和家长支招。

学生篇:稳住心态,激活潜能

1. 接纳情绪,与焦虑“和解”

紧张、焦虑是考前正常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压力能提升学习效率。当情绪波动时,可通过以下步骤调整:

• 觉察与命名:用具体词汇描述感受(如“我现在手心出汗,是因为担心数学题做不完”),明确情绪来源。

• 积极赋义:将“紧张”转化为“身体在调动能量”,暗示自己“心跳加快是大脑需要更多氧气,有助于专注”。

• 短时宣泄:听音乐、运动或写日记释放情绪,避免压抑积累。

2. 聚焦当下,强化掌控感

考前最忌空想结果,需将精力投入可控事项:

• 细化每日计划:以小时为单位制定复习表,优先巩固基础题和易错题,每完成一项划勾,增强成就感。

• 正念练习:若注意力分散,可闭眼深呼吸,默念“此刻我只需要专注这道题”,将思维拉回当下。

3. 科学放松,调节身心状态

• 蝴蝶拍安抚法:双臂交叉轻拍上臂,配合深呼吸,想象安全场景(如阳光下的草地)快速平复情绪。

• 睡眠调整:若失眠,不必强迫入睡,可进行“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减少次日焦虑。

家长篇:智慧陪伴,成为“定海神针”

1. 管理自身情绪,避免传递焦虑

家长的情绪会通过语言、表情无形感染孩子。建议:

• 设立“焦虑缓冲区”:与其他家长交流、写情绪日记或运动排解压力,避免将担忧带回家。

• 调整认知:中考并非人生终点,用“尽力即可”替代“必须考上重点”,减少结果执念。

• 避免过度关注:减少反复询问复习进度,用“需要我帮忙准备资料吗?”替代“今天复习得怎么样?”。

2. 做好后勤支持,营造安定环境

• 保持生活节律:饮食清淡规律,避免突击进补;维持家庭作息稳定,不因考试打乱生物钟。

• 打造“静心空间”:减少亲友探访、电视音量,在客厅设置“减压角”(如摆放绿植、励志便签)。

• 适度情感表达:用便条写下鼓励话语(如“妈妈看到你最近很努力”),避免当面过度煽情。

3. 有效沟通,成为情绪“容器”

• 倾听优先:当孩子倾诉压力时,放下说教,用“嗯,我理解”“能多说一点吗?”回应,给予情感接纳。

• 引导积极视角:若孩子抱怨“考砸了怎么办”,可回应:“你担心说明重视,我们一起看看哪些地方还能优化?”。

• 弱化比较:用“超越自己就是进步”替代“别人家孩子”,强化自我成长视角。

亲子协作:双向奔赴,凝聚合力

1. 共商复习节奏,尊重自主性

• 与孩子共同制定每日计划,允许其自主分配科目复习顺序,家长仅协助时间提醒。

• 若孩子出现懈怠,可提议“休息15分钟再继续”,而非直接指责。

2. 家庭互动减压

• 运动解压:每天晚饭后散步20分钟,或进行趣味亲子游戏(如投飞镖、你画我猜),转移注意力。

3. 考前三日“定心仪式”

• 物品共同准备:对照清单整理文具、准考证,让孩子主导流程,家长仅做核对。

• 考场踩点:实地熟悉路线,计算通勤时间,拍摄考场照片,建立心理熟悉感。

• 家庭寄语:每人写一句祝福放入“幸运盒”,考试当天让孩子抽取,赋予积极心理暗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周广辉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