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群众住得满意|天衢新区324户安居工程攻坚记

5月23日,一场搬迁安置清零攻坚会,让天衢新区上下一心,全部动了起来。责任扛在肩,一级带着一级干,攻坚克难的首个成果很快显现。

5月29日,新区服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新区办,前身为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区和马颊河生态岛区)王付村,付银海一家“双喜临门”。

“新房到手,新婚儿子正派上用场,省了大几十万。”在新区办回迁安置分房现场,付银海喜笑颜开。

50岁的付银海,是一名货车司机,负责附近产业园企业的产品运输,月收入8000元;妻子在产业园里的电子厂打工,月收入4000元;儿子3年前入职京津冀迁入企业华创融盛,从事采购,月收入7000元,前不久刚结婚。

一家三口方圆2公里就业,除了打工赚钱,还有5亩地的收入,日子过得比蜜甜。

“给儿子买婚房,奔一奔问题不大,但肯定会把家底掏空。”2016年,城镇化的东风吹到新区办,按政策付银海家宅基地可享受定向回迁权益140平方米。

付银海当时盘算:“额外加点钱,换两套90平方米两居室,我和老伴一套,给儿子结婚留一套。”

2017年,王付村和附近的20个村1.2万余名群众定向回迁。谁料,包括付银海一家在内的324户却未能如愿。

“90平方米两居室带电梯户型已经分完了,我们只分到了一套,另一套要么等,要么选别人挑剩下、自己不喜欢的户型。”当时,付银海的心中充满了担忧和焦虑。

这21个村定向回迁项目分为生金刘和凤仪城2个社区,主要建设了4种户型,但由于涉及村庄多、时间跨度长,且前期群众权益测算方法较粗放、政策不明朗,导致90平方米房源数量较少,与群众需求不完全对等。

为此,新区办的老干将和小年轻们,嘴皮子磨破、嗓子说哑,挨家挨户走访,解大家心里的疙瘩。

回迁安居,民之所望。做基层工作,必须把群众诉求当成心头要事。

解决324户群众梦寐以求的90平方米户型迫在眉睫。

2018年,新区办开始筹集专项资金,下大力气征地,为他们新建4栋新楼房。

周边高道仁村32.6亩闲置林地被选中,成为新楼房的建设用地。完成申请资金、土地性质变更、场地清理平整等前期工序后,从2020年末开始,正式启动新房招标施工。

为严把工程质量关,施工团队成立了20余个专业班组,建立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一体”制度,并派驻监理全流程监管跟踪。历经4年工期,今年初,4栋新建楼房全部竣工。

“拿到房子后,我们立即启动责任验收,成立搬迁安置专班,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针对324户群众的21个村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同步抽调原始档案,核验每个人的选房资格,及时公示相关信息。”德州新区办副主任王永良介绍。

此外,为确保分房公开公平公正,天衢新区在各镇街选派专人,分房现场设置签到组、资格审查组、抓阄登记组、后勤保障组、秩序维护等多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引导回迁村民按“先抽取顺序号,再抽取选房号”的流程进行抓阄,并要求大家对结果进行签字确认,并由专人录像记录,公证处负责全程监督。

付银海分到了4号楼2单元1601户,坐在窗明几净的新房子里,他和妻儿谈天说地,心里舒坦极了。

“等待的时间里,管委会一个月给800元租房补贴,平数的额外差价基本不用自己掏钱了。”他笑着说,“从来没想过能住上城里人的房子,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天衢新区是德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城市建设的主阵地,承载着“走在前、挑大梁、当先锋”的职责使命。新区组建以来,大力推动棚改安置,截至目前,已有6600余户群众住上新楼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孙振平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