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润童心 戎光闪耀护成长 | ​武城县“兵教师”志愿服务队创新开展国防教育精准化服务

为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与青少年成长需求深度融合,武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教体局精准施策,依托首批“兵教师”人才队伍,组建“兵教师”志愿服务队,针对不同学龄段青少年特点,定制差异化国防教育课程。近日,服务队携6名退伍老兵走进第七、第八实验小学,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以精准服务模式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红色动能。

按需定制,打造分层教育“特色套餐”

“活动前期,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教体局开展学情调研,根据不同学龄段青少年的知识储备与心理特点,打造“国防教育成长阶梯”:为低年级孩子准备“故事+游戏”的“启蒙套餐”,给高年级学生定制“战略解析+热点辩论”的“进阶大餐”。”服务队负责人、首批“兵教师”吴昊介绍。在第八实验小学低年级课堂上,持有资格证书的退役军人国防教育辅导员通过幻灯片课程讲解,生动讲述我国武器装备的先进性;通过实物道具演示,手把手演示教学心肺复苏以及包扎受伤部位等急救课程。而在第七实验小学五年级课堂上,则开展了“国际安全形势分析”课程,老兵结合航母编队战术模型,系统讲解国防实力与国家发展的关联。这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分层设计,使课程内容与受众认知水平匹配度大幅提升。

靶向发力,激活退役军人“资源富矿”

“我们充分挖掘老兵的专业特长,让术业有专攻的他们在讲台上发挥最大价值。”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崔杰表示。服务队6名成员均根据部队专业背景进行教学分工:比如,退役军人刘辉和陆书杰通过模拟战术动作分解教学,手把手指导学生掌握基础防身技能,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军人过硬素质。据统计,此类专业教学使青少年国防技能掌握率较常规课程明显提高。这种“一人一专长、精准化施教”的模式,既激发了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也显著提升了国防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长效赋能,构建精准服务“闭环体系”

为确保服务可持续性,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需求收集—课程研发—跟踪反馈”全链条服务机制。活动结束后,服务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师生意见,动态优化课程内容。该机制已形成“需求—供给—优化”的良性循环。今年已开展的20余场活动中,共收集到20余条反馈建议,据此新增的“国防知识抢答”“军事武器模型参观”等模块,使学生参与度提升40%。

截至目前,武城县“兵教师”志愿服务队已覆盖全县17所中小学,累计服务青少年2000余人次。这种将退役军人专业优势与青少年教育需求精准对接的模式,既为国防教育注入专业力量,也为退役军人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创新路径。未来,将持续深化“兵教师”品牌建设,推动更多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 | 王秀青  通讯员 | 崔杰
审核 | 王秀青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