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缺血灶”别慌!控制三高+定期检查,助你守护脑健康

对于影像检查报告上的“缺血灶”字样,让不少人忧心忡忡,其实这个术语描述的是一种特定的影像表现——脑白质高信号。这种高信号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少量存在时,它更像是一种“老化标识”,并非提示大脑正处于缺血危险之中。

发现“缺血灶”是不是大脑缺血了?

其实,发现“缺血灶”并不是大脑真的缺血了,而是指在影像学检查(CT或MRI)中发现脑组织存在异常信号区域,通常是指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吴长涛介绍,老年人中,少量的脑白质高信号,并不影响大脑功能。一般认为,这样的脑白质高信号的存在是属于正常的,就像人额头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是衰老的表现。

如果脑白质高信号累积或扩大,可能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执行功能和记忆。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步态障碍、吞咽困难和排尿功能异常等症状;二是卒中风险增加。脑白质高信号可能是脑梗死的前兆,尤其是当其合并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时。

“缺血灶”会转化为脑梗死吗?

少量“缺血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与未来的脑梗死风险增加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当“缺血灶”过多或持续加重,不好好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时,脑梗死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为了预防“缺血灶”进一步增多或恶化,吴长涛给大家提出两个建议。

一是建议大家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维持健康体重。同时规律作息,坚持定期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如有这些血管危险因素,要遵医嘱服药。二是遵医嘱定期(半年至一年)进行体检,如果发现“缺血灶”,不用过度惊慌,建议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师评估并制定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吴长涛 神经内科副主任

专业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疾病的诊治和介入,尤其擅长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介入治疗。担任德州市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晓军 编辑|张洁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