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不仅是家庭的精神财富,对促进社区和谐也有重要作用。”7月3日,临邑县犁城社区刘兴德家风工作室里,84岁的退休干部刘兴德指着墙上的96字家训介绍道。这间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陈列着五代人修订的家训档案,成为社区居民感悟家风、参与治理的新阵地。近年来,临邑县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将“家”力量融入基层治理,通过打造特色阵地、发挥榜样作用、深化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以家风促社风的创新路径。
在犁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刘兴德家风工作室与“民乐园”志愿服务公园、“为民长廊”等场景有机融合,形成多功能服务矩阵。作为全县首个家风工作室,其内部设三大板块:“榜样之光”展示“全国文明家庭”刘兴德家庭、“全国十佳农民”魏德东等典型事迹;“古代家风典故”呈现孟母教子等经典;“家风传承”板块以图片记录刘兴德家庭四世同堂的温情故事。这里不仅是展示窗口,更与社区“多彩课堂”“青年会客厅”联动,年均开展家风分享会、青少年实践等活动百余场,将文明新风植入日常。
工作室的核心力量是一群银发先锋。刘兴德作为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用时7年整理百万字家庭档案,编撰族谱传记。如今他带领“家风宣讲团”深入学校、企业义务宣讲超100场,受众达10万人次,成了居民口中的“家风活教材”。
临邑县依托“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家教网络。2021年以来全县开展主题活动1200余场,覆盖6.1万人次,建成家长学校368所。阵地建设上,家庭教育历史博物馆联合孔子研究院,展出科举试卷、私塾实物等珍贵史料;16处亲子阅读基地年均举办活动600余场。队伍培育上,50名专业指导员开展进村指导近千场,林文采工作室等社会组织提供心理咨询、家庭调解服务,形成“专业力量+志愿服务”双轮驱动。为让家风“可感可触”,临邑县还创新推出三大研学路线:“红色家风”线串联革命烈士陵园、王为民事迹展馆,年均接待亲子研学120批次;“自然农耕”线组织孩子到番茄博物馆体验劳作;“体适能训练”线依托民兵基地培养青少年国防意识。同时,扎染、陶艺等民俗文化研学已举办120期,吸引3600余家庭参与,让传统家风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从‘一家之训’到‘一社之风’,家风工作室成了基层治理的柔性引擎。”临邑县妇联主席李哲表示。如今,刘兴德们的故事正通过宣讲、研学、档案展示,悄然化解邻里矛盾,滋养社区和谐。这块“家风试验田”,不仅培育了犁城的新风尚,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刘长胜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