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科协、德州市政府主办,德州市科协承办的2025年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于7月17日在我市举办,这无疑是一场全市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的“盛宴”。这场盛会汇集了234家企业的560项需求,引来23家国家级学会、33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天团”;凌文、高德利、向锦武等专家带来的主旨演讲,对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协组织是激活这一动力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德州市科协深耕组织建设、厚植创新沃土、架起协同桥梁,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德州大地生根发芽、硕果累累。从企业科协的遍地开花到学术交流的火花四溅,从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到人才智库的智力涌流,德州市科协正以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全市科技经济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双轮驱动”强根基 组织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7月10日,在禹王投资控股集团的生产车间里,科协成员李明月在生产线上忙碌。在禹王集团,科协组织如同隐形的纽带,将科研人员同生产紧紧联结在一起。该集团科协是全省第一家民营企业科协组织,建立了“一一一三六”全员创新机制,通过“两支持,双通道”发展方式助力科技工作者成才,促进企业和科技人员共同发展。
禹王集团科协的成功成了许多企业效仿的范本,而这只是德州市企业科协建设的一个缩影。市科协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双向发力,让科协组织的根系在基层越扎越深。
在企业科协建设的赛道上,市科协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推动建设企业(园区)科协302家,比上年度新增58家,同比增长24%,实现市属国企和产业链链主、链上重点企业科协全覆盖,会员总人数达2.1万人,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智慧引擎”。连续三年开展市级企业科协试点建设工作,培育企业科协试点67家,推荐省企业科协试点7家,省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7家。学会和高校科协建设也不甘落后,新成立市航空航天学会等4家市级学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等2家学会纳入团体会员,德州学院等2家高校科协人员调整优化。
组织建设不仅要“铺摊子”,更要“上台阶”。市科协印发《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动员企业科协、市级学会、高校科协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市农技协承办山东科技小院交流观摩活动,将农业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市营养学会举办全民营养周活动,为公众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市医学会举办第二届运河血管论坛,交流医学成果推动医疗技术进步。在高校科协领域,德州学院科协承办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年会,开展30余项产学研合作;山东华宇工学院科协承办德州市第四届大学生科技节,吸引约1000名参赛选手、近200组作品踊跃参与。
学术交流架桥梁 让创新智慧在碰撞中燎原
6月27日至28日,2025年第5期“科创·天衢”主题活动——神经外科能力提升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知名医疗机构的神经外科专家齐聚一堂,分享成果与经验。活动旨在搭建京津冀鲁地区神经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医疗水平协同发展。
学术交流是破解企业技术瓶颈的“金钥匙”,德州市科协精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多场高水平活动,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2024中国・德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共话产业未来;山东省林下经济发展大会,促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常态化学术交流也精彩纷呈。承办泰山科技论坛10期,举办科创·天衢活动超100期,790项技术成果和专利的推介,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找到了转化的路径。“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李永舫、高德利等22名院士和832名高层次专家分享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人数和水平上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市科协党组书记刘辉表示,专家围绕新能源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作主旨报告,为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市科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及项目合作。促成市科协与京津冀三地农技协等单位签约研发和推广应用项目169项,研发新技术产品48个,产生经济效益843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超1亿元。海外专利平台应用效果突出,全市注册企业达1334家,位居全省第3位,新增314家,增幅居全省第3位,多家企业通过系统应用节约研发投入,实现经济效益超千万。
科创人才齐发力 为高质量发展装上“双引擎”
7月12日,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一车车阿洛酮糖被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全球。百龙创园是国内功能糖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国内率先实现阿洛酮糖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但在几年前,企业在打开国际市场时陷入了困境。在企业走访中发现了企业需求后,市科协推动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的“百龙创园营养健康创新中心”落地企业。经过艰苦攻关,团队成功攻克 “D-阿洛酮糖关键制备技术”,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让百龙创园的产品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科技创新,关键在平台,核心在人才。市科协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搭建国家级、省级学会、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供需对接平台。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等5家国家级学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德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服务站等30余个国家级、省级平台落地德州。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市科协在人才引育方面下足了功夫。开展人才技术对接活动,打造“企业提需求、科协搭平台、学会送服务”的协作模式,将资源汇聚至企业。组建省科协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专家服务团3个,汇聚省内外专家346名,成立德州市新能源新材料产学研专家高端智库,建成山东材料学会-德州学院新能源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邀请100余位国家级、省级学会专家开展学术会议、对接会、考察调研等活动40余场,促成全职引入博士人才2名。“我们将继续当好科技创新的‘服务员’、学术交流的‘组织者’、人才引育的‘催化剂’,为科技经济腾飞注入更持久的动力。”刘辉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张帆 袁长增
编辑|密霖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