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酷暑,乐陵市黄夹镇政府驻地西街马路边烟火升腾,人声喧嚣。穿过这片喧闹,向西不远,一座青砖斑驳、木门吱呀的老屋静立道旁。推开厚重的木门,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旧物,似乎在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血与火的岁月。
这里,是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战邮局旧址——一个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
时间拨回1942年。日寇在冀鲁边区疯狂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深挖壕沟、密筑公路、广设据点、遍修岗楼,妄图以“天罗地网”绞杀抗日力量。
“通信就是生命线!”严峻形势下,保障信息传递比任何时候都紧要。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果断决策,对全省邮递、交通、发行实行“三位一体”领导。冀鲁边区交通科随即成立,专门传递党、政、军机密文件和敌情动态。在最危险、敌伪控制最严密的黄夹地区,乐陵县战时邮局成立了。交通员们换上便衣,在敌人眼皮底下,冒着随时可能暴露的危险,坚决圆满地完成情报信息传递任务。
“过岗楼,心都提到嗓子眼!”黄夹镇南街村村民尚书强小时候听爷爷讲以前的故事,看着邮局旧址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他回忆说,情报会藏在菜筐夹层底、破棉袄的补丁里,甚至缝在布鞋帮中。
“头可断,血可流,党的机密不能丢!”这铮铮誓言,是交通员心中最坚定的信仰。他们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无畏的信念,一次次化装穿越封锁线,在刺刀与枪口下,用生命和鲜血开辟出一条摧不垮、打不断的烽火邮路。
硝烟散尽,当年肩负重任的邮局旧址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交通员们向死而生的勇毅精神,早已融入黄夹镇人的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凌晨3点,在天津河东区义海菜市场,张海亮的面点店亮起灯火。蒸笼里冒出的腾腾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上“共产党员经营户”的招牌。7点不到,第一笼馒头准时出屉,麦香弥漫,早已排队等候的街坊纷纷夸赞:“这馒头,实在、筋道!”
张海亮是黄夹镇近3万“馒头大军”中的一员。他从同为党员的父辈手中接过小店,20余载始终诚信经营。这不仅是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一个党员沉甸甸的责任。靠着勤劳双手和这份实在劲儿,他和乡亲们的共富路越走越宽。
“这里地势高,水浇地困难,种粮不易。过去,一大批有手艺的农民,就挑着担子闯京津,靠蒸馒头谋生。”黄夹镇党委副书记王猛介绍。从父辈肩挑扁担走街串巷的艰辛起步,到如今在京津等地开起一家家招牌响亮的面点店,再乘互联网东风搭上电商快车——不起眼的白面馒头,经巧手揉捏匠心蒸制,硬是“闯”成了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大户一年能挣百八十万,小户稳稳当当赚个十几万元。挣了钱,买房换车都不稀罕,大伙儿干劲儿更足了!”王猛话语里满是自豪,“这小小的馒头里,凝聚着黄夹镇人骨子里那股敢闯敢拼的精气神!”
走进黄夹镇人开的馒头店,“共产党员经营户”“党员示范店”的招牌几乎成为标配。异乡打拼的村民中,向流动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故事时有发生,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精神坐标。
这份源自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深深滋养着这一方水土。立足“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黄夹镇西街村精心守护着邮局旧址。村里还借助中组部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整合周边冀鲁边区抗战遗址、黄夹起义旧址等宝贵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农家乐体验等“串珠成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齐骥 苏安矗 编辑|尹晓燕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