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到,“孩子去哪儿”成了萦绕在无数上班族家长心头的“必答题”。在天衢新区的社区里,一个个精心打造的“暑期驿站”悄然运转,为“神兽”们提供了安全、有趣、充实的去处,也为家长们送上一份“安心”。
走进十二里庄社区的“小课桌”夏令营,窗明几净的活动室生机勃勃。孩子们在志愿者陪伴下伏案书写,笔尖沙沙作响。
这里远非简单的看护点,而是一个微型“成长乐园”:
科学探索区
孩子们瞪大眼睛,亲手操作实验器材,在奇妙的物理、化学现象前,忍不住追问“为什么”;
艺术创作角
画笔挥舞色彩,彩泥在指尖塑形,天马行空的想象跃然纸上,或是化身立体的造型,童真与创意在此自由流淌;
体育活动区
羽毛球划出青春弧线,跳绳上下翻飞,汗水浸透衣衫,欢笑声中,强健的是体魄,悄然滋养的是团队协作的嫩芽。
课程表充满吸引力,传统文化课堂尤为引人注目,国学经典的诵读声抑扬顿挫,非遗剪纸的红纸在灵巧的小手中变幻出吉祥图案,古老的中华文化魅力,在亲身体验中焕发新生。
“在夏令营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运动,还能做手工,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小学生张宸语一边专注地捏着手中的黏土,一边开心地分享。
几公里外的尚德社区,暑期的活力同样扑面而来。
社区主理人们早已备好“锦囊”,一张张丰富多彩的课程表,静候着小主人的热情参与。从7月21日起,社区活动室将变身为激发创意与活力的“能量场”。孩子们可以围坐一圈,跟随老师引导,手掌拍击鼓面,让不同声响交织,共同探索协作的乐趣与韵律的魔力,也可自由舒展身体,跟随节奏舞动,释放纯粹的快乐。
课后便能参与趣味体能挑战,在障碍间跑跳攀爬,尽情挥洒汗水,收获健康的体魄与成长的动能。
“我们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动起来,在家门口安全撒欢、快乐充电。”尚德社区主理人吴迪道出初衷,“社区就是孩子们假期里的第二课堂和快乐港湾。”
当盛夏骄阳炙烤大地,散布于天衢新区社区和街头巷尾的几处“城市书房”,成为居民和孩子们心照不宣的避暑圣地与精神栖息地。
推门而入,清凉的空调风瞬间驱散燥热。明亮的灯光下,一排排书架整齐伫立,书香弥漫。从缤纷绘本到厚重名著,从科普百科到人文历史,知识的海洋触手可及。
这里没有托管营的热闹喧腾,却自有一份宁静致远的魅力。
靠窗的小桌旁,孩子们安静地翻阅心仪的绘本,沉浸在奇妙的故事世界;稍大的学生带着作业本,在舒适静谧的环境中专注学习。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温柔地映照着一个个伏案阅读的小小身影,构成书房里最动人、最富生机的风景线。这些镶嵌在城市肌理中的“知识绿洲”,让深度阅读的清凉与滋养触手可及,成为孩子们暑期不可或缺的“精神充电站”。
无论是内容丰富多元、活力四射的社区托管营,还是静谧雅致、书香萦绕的城市书房,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背后,是天衢新区以社区为依托,积极整合多方资源,着力构建普惠性暑期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
区级和街道层面的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为这些“家门口”的服务点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能。从精心设计的课程、专业的师资配备,到场地维护、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无不凝聚着社区工作者、广大志愿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努力的心血。
这张日益织密、触手可及的“暑期服务网”,实实在在疏解了双职工家庭的“看护焦虑”。家长们不必再为孩子的去处忧心忡忡,孩子们也不必困守家中与电子屏幕为伴。
在社区托管营,他们结交伙伴、探索新知、发展兴趣、挥洒汗水;
在城市书房,他们享受清凉、遨游书海、涵养心性、专注成长。
家门口的这些“暑期驿站”,托起的是孩子们充实快乐的当下,守护的是万千家庭安心踏实的日常,更点亮了社区共建共享的温情与城市精细治理的温度。这份“家门口的守护”,正是对“暑期难题”最温暖的回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