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的这个社区天团,平均年龄65岁!

早上8点半,德州天衢新区尚德社区活动中心的灯准时亮了。风雨无阻,7年如一日。68岁的高素娟和伙伴们翻开书本,晨光熹微中,《可爱的中国》的诵读声已然响起。这群平均65岁的“年轻老人”,用2500多个清晨的坚持,将“一群人,一个梦,一起来,一辈子”的朴素信念,悄然刻进了社区的日常。

7年前,高素娟和几位老姐妹第一次聚在活动室读书时,没人想到这微小的火种能燃烧至今。每周一至周五,这个“银发阅读会”的朗朗书声,成了社区最准时的晨钟。

“一天不读,心里就空落落的。”63岁的张桂琴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今,队伍已壮大到30余人。2023年,“德州市全民阅读推荐组织”的牌匾挂上墙,这是对2500余天坚守最朴实的肯定。从《红岩》到《青春之歌》,书页翻动间,文字的力量在流淌。朗读声不仅唤醒了社区的晨曦,更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邻里文明。

时光流转,阅读的能量早已溢出书本。这股“书卷气”,悄然化作了一股澎湃的公益暖流。

2019年起,“银发阅读会”开始活跃于社区文化节、邻里节,自编自演的朗诵、戏剧、小品,让欢笑声充盈街巷。她们用才艺为社区注入活力,也吸引着更多居民加入。

2020年,阅读会又孵化出模特队与舞蹈队,每周雷打不动的排练,让活动中心生机勃勃。曾经安静的楼道,如今常飘出排练的歌声;曾经陌生的邻居,因同台演出成了老友。

阅读会的温度,在一针一线中不断传递。

2022年,20位“爱心妈妈”日夜赶工,为山区困境孤儿织了15件厚实毛衣。这份温暖催生了“爱心编织队”。

2023年12月,编织队扩大至70位“爱心妈妈”后,70件温暖毛衣被送到本地留守儿童家中。

如今,每周二下午的编织技能培训已成固定项目,2024年初,“爱心编织队”获评优秀志愿者团队。

阅读会成员的身影,还出现在调解席前。

2019年,她们赴齐河、禹城学习婚姻调解经验后,转身成了社区“和事佬”。每周三下午,成员们轮流坐在婚姻登记处,用耐心化解夫妻心结。6年间,成功调和离婚纠纷百余起,成功率超80%。邻里间的噪音、财产纠纷,她们同样春风化雨,成为社区和谐的“稳定器”。

“阅读是生命的光,服务是脚下的路。”高素娟的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从最初的3人读书小组,到如今100余人的社区枢纽,她们在书页之外,开辟了更广阔的舞台,她说道:“年龄不是休止符,退休恰是第二人生的起航点。”

“她们不是被服务的对象,而是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尚德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伟见证了这支队伍的蜕变。在这里,“银发阅读会”开创了“银龄智库”新模式:文艺骨干组成文化顾问团,调解能手进入邻里议事会,编织队牵头公益项目孵化……

当“银发力量”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尚德社区的文化生态悄然重塑。这群“年轻老人”以书为媒,以情为线,编织出一张覆盖社区服务、矛盾调解、邻里互助的温暖网络。她们在晨光中诵读的身影,恰是天衢新区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画卷上,那抹温暖而坚定的亮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