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天衢新区:文化活水滋养未来之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更是面向未来的深沉滋养。在拔节生长的天衢新区,这股文化活水正悄然浸润城市的肌理,它从社区邻里间的日常烟火中汩汩涌出,在崭新地标的轮廓里积蓄力量,最终汇入居民触手可及的“15分钟生活圈”,为这座未来之城勾勒出独特的人文底色与蓬勃活力。

社区沃土:

文化在烟火气里生根发芽

天衢新区的文化基因,没有厚重的千年层叠,却在最贴近生活的社区土壤里,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宋官屯街道大申社区的广场已响起舒缓的音乐。太极拳教练马长存带着30余位居民,起势、推掌,动作行云流水,在晨光中沉淀下一天的精气神。不远处的长河街道尚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合唱队高亢悠扬的《洪湖水浪打浪》歌声回荡,书画室内墨香萦绕,舞蹈房踏着轻快的节奏。这些日常的点滴,构成了社区最生动的文化表情。

面对居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尚德社区探索出一条新路,推出“社区主理人”模式。社区不再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而是搭建平台,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居民、社会组织或商户“主理人”,共同策划并提供文化、教育、科技等公益服务。居民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社区文化真正有了源头活水。

走进十二里庄社区由旧办公室改造的文化书院,“银龄学堂”与“早教中心”的牌子相映成趣。72岁的退休教师张茂林正手把手教10岁的王乐乐运笔书法,“注意提按,就像人生要有起承转合”。课程表上,智能手机培训与少儿编程入门和谐共存。

这种代际融合的创新实践,在天衢新区已成常态。

大申社区的“24小时文化驿站”,白天是妈妈们的编织课堂,夜晚则切换为青年创客的思维碰撞场;星凯社区链接高校资源开设“跨代课堂”,大学生教银发族玩转直播,老人家则向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像这样的社区书院就开设课程超5000课时,服务人群从3岁幼童跨越至80岁长者。

文化,正以创新的“针”与温暖的“线”,在社区的经纬间,绣出基层治理的新图景。

地标崛起:

撑起新区的文化脊梁

如果说社区文化是城市肌理中流淌的毛细血管,那么拔地而起的文化地标,则如铮铮铁骨,撑起了天衢新区的文化脊梁,塑造着城市的新面貌。

近日,备受瞩目的德州市文化科技中心,围挡已悄然落下。这座融合现代科技与人文底蕴的崭新地标,宛如一颗精心打磨的钻石,镶嵌在天衢新区的版图上,折射出未来城市的精神光谱,成为市民共享文化盛宴的新殿堂。

德州市体育公园,已成为新区活力的强力引擎。游泳馆内碧波翻涌,篮球场上挥汗如雨,体育场跑道上步履生风。多元化的顶级设施,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更构筑了一个集竞技激情、健康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活力空间。它早已超越单一功能,成为城市生命力蓬勃迸发的象征。

文化空间的生命力,在于人气与活动的滋养。不久前,群星演唱会的音符跃动点燃了新区夜空,张信哲的深情、吴克群的活力引发万人合唱;连续两年举办的“新青年音乐节”,以青春之名集结数万乐迷,在声浪与节奏中感受新区年轻跃动的脉搏。这些活动,让地标活了起来,成为凝聚城市情感的能量场。

目光掠过这些耀眼的新星,德州大剧院里经典剧目的光影艺术,德州市博物馆中承载历史的长卷,正与之交相辉映。新老地标共同编织起一张日益丰盈、层次分明的文化设施网络,为市民搭建起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骨架。科技前沿到艺术舞台,历史回响到运动激情,文化在这里汇流成滋养城市灵魂的深广水域。

眼下,天衢新区的文化天际线正加速勾勒成形,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城市精神内涵的延展与深化。当看演出、逛展览、享运动成为风尚,城市便拥有了可触摸的温度与共同书写的记忆。

15分钟圈:

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文化建设的最终落点,在于让每一位市民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近在咫尺。天衢新区精心构建的“15分钟品质文化圈”,正让这份“家门口的诗意”触手可及。

散布在街头巷尾、社区角落的“口袋公园”,如繁星点缀。这些小巧精致的绿色空间,是居民晨练太极、遛娃嬉戏、午后小憩的首选,推窗见绿,移步入园,方寸之地承载着日常的惬意。

安静雅致的“城市书房”,是喧嚣都市中的精神绿洲。明亮的落地窗前,居民或潜心阅读,或专注自习。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触手可及,舒适的环境让这里成为许多人心灵的“第二客厅”,也是连接邻里、分享知识的温馨纽带。知识获取的便利性,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步入社区活动中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扑面而来,舞蹈教室里,居民们随着韵律舒展身心;隔壁的手工坊内,非遗剪纸在巧手中绽放新颜。社区精心安排的各类公益课程,让兴趣的种子在邻里互动与学习中悄然萌芽、生长。

傍晚时分的社区广场,是最具人气的“露天文化沙龙”。这里时而化身为欢乐剧场,文艺演出点燃热情,露天电影铺展怀旧温情;时而在周末变身为便民市集,中医义诊传递健康关怀,跳蚤市场的热闹交易中,闲置物品找到新主人,邻里情谊也在讨价还价与笑语中悄然升温。

如何让“15分钟圈”从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于织密服务网络。天衢新区构建了高效的“区-街-社”三级文化服务网络,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持续投入建设,目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覆盖率已达到100%。全区1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据各自特色进行个性化运营,配备完善的文化设施,开设丰富的专业课程,确保优质的文化服务精准抵达居民生活的“最后一百米”,让“举步可达”成为现实。

文化如水,滋养万物,润物无声。在天衢新区,这股文化活水,连接着白发与垂髫,融汇着传统与现代,激荡着创新思维,更温暖着柴米油盐的日常。它将“人”与“城”紧密编织,让个体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找到归属与认同。

如今,新区正以文化为笔,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奋力描绘着一幅既有现代筋骨、又具人文气质的未来之城画卷。这画卷里,每一位居民都是执笔者,也是画中人,共同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充满温度与记忆的新篇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