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专家“组团”下沉,40万新区居民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8月6日,德州天衢新区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四家市级医院集中签约,展开深度战略合作。这意味着新区40万居民,在优质医疗资源“最后一公里”困境方面,有望迎来实质性破解。

近年来,天衢新区持续提升基层医疗能力:

投入1200余万元,为乡镇卫生院添置了螺旋CT等先进设备;

推进绩效改革,选拔年轻骨干充实队伍,确保医护人员职称“应评尽聘”,基层医疗队伍焕发新活力。

然而,一个关键短板始终存在:新区自身缺乏区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这导致不少居民不得不奔波到市区甚至外地就医。

此次签约,在市委市政府推动和市卫健委支持下,标志着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天衢新区“主动下沉、深度扎根”。这绝非简单的挂牌或短期支援。

专家常驻社区 家门口享“三级”服务

合作的核心是让优质资源真正“沉下去、用起来、留得住”。

“我们要把齐鲁德州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市二院的肿瘤防治、中医院的中医康复、妇幼的妇产儿科这些拳头专科资源,实实在在地送到新区居民的家门口。”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孔祥勇道出了目标。未来,四家医院的专家团队将定期下沉到新区各镇(街、办)卫生院坐诊。

更关键的是服务的连续性。针对慢性病、康复期等重点人群,下沉专家将相对固定。

“比如一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未来更长时间,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由同一位市级专家持续跟踪诊疗。”天衢新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韩立敏介绍。这避免了患者反复陈述病情、频繁更换医生的困扰,也让诊疗方案更精准连贯。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首诊在基层、有序转诊”的格局正加速形成。

培养本土医疗队 留下“带不走”的力量

“合作不仅是市级医院‘输血’,更要帮新区基层‘造血’。”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强调。市级专家将与新区医生“结对子”,手把手带教。这种“传帮带”模式,旨在锻造一支技术过硬、扎根基层的医疗骨干力量,变“输血”为“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目前,新区拥有5家镇街卫生院、12家服务站和181家卫生室,家庭医生签约、巡诊等基础服务已覆盖。但面对“一老一小”的就医需求,尤其是偏远乡镇,高水平医生仍显不足。

通过省市级专家的倾囊相授和实战指导,基层医生处理老年常见病、儿童多发病的能力,以及对急危重症的初步判断和转诊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目标是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医疗骨干,成为基层网络的坚实支柱,让健康“守门人”真正扎根社区。

智慧医疗搭桥 数据跑代替群众跑

提升能力,技术是“快车道”。

各镇(街、办)医疗机构将学习运用市级医院的远程诊疗模式。今后,居民在乡镇卫生院拍片、抽血化验后,影像和数据可即时、安全传输至市级医院诊断中心。由省市级专家集中判读、出具报告,并迅速回传至基层医生手中。这有效解决了基层“检查容易确诊难、确诊慢”的问题。

智慧医疗的应用还将延伸至远程会诊、在线教学指导、便捷预约等场景。省市级专家可随时在线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物理距离不再是获取优质医疗资源的障碍。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接近市级医院的诊断水准。

天衢新区与四家市级医院的深度携手,构建起“市级带动、区级衔接、辐射基层”的协作机制和分级诊疗体系。

当市级医院的技术与经验如活水源源不断流入新区基层,当居民不再为求医问药而长途跋涉,这份签约的承诺,才能化为触手可及的健康保障。它不仅为40万天衢居民铺就了一条更便捷的“健康路”,更以务实的制度创新,推动着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融入基层血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