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 青岛农业大学“三下乡”团队赴平原县西赵庄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月12日,平原县恩城镇西赵庄村村民活动室内格外热闹,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向党 薪火传承”实践服务团的8名学生,正陪伴着村里的10多名孩子认真阅读课外书籍,分享读后感。


每年青岛农业大学都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德州日报社市派“第一书记”崔光宇的邀请下,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青春向党 薪火传承”实践服务团来到他所在的平原县西赵庄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西赵庄村是一座传统的农业村,共有村民160余户、600余人。时值暑假,村里的年轻人多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陪伴孩子。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过一个不一样的假期,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做足了前期准备。除了辅导作业、陪伴孩子们阅读外,他们还结合日常所学,与孩子们一起自制简易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手把手交给孩子们心肺复苏、伤口包扎、异物梗阻处理等急救实用技能;带着孩子们拔河、跳大绳、做游戏……

通过朝夕相处,孩子们与大学生间的感情日渐加深。8岁的赵嘉慧每天都早早跑到活动室门前等候他们的到来:“哥哥姐姐们特别有耐心,也很细心,我特别喜欢跟他们一起玩。”“很羡慕这些哥哥姐姐,他们懂得很多知识。以后我也要努力学习,考上心仪的大学。”11岁的赵紫彤说。

在陪伴孩子们以外,大学生志愿者还会为村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主动打扫村委会前小广场的卫生,耐心教老年村民操作智能手机。村子也因为他们的到来,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青年学子和乡村之间的沟通桥梁。大学生们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与村党支部书记冯建涛深入交流,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

西赵庄村风清正,民风淳朴,全村20余名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家风讲堂里,两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讲述了他们的奋斗经历。抚摸着老党员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大学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实践期间,团队还走访了位于恩城镇的非遗产品签子馒头生产企业、圣堡啤酒小镇的智慧大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围绕发挥大学生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从产业调研到文化研学,从座谈交流到企业走访,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青春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也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身,增长了阅历,收获了成长。今后回到学校我们会继续努力学习,聚焦国家所需、社会所急、地方所盼,运用所学知识躬身力行,让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服务团领队纪奂如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马乐 刘振兴 编辑|付雅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