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州天衢新区新区办坚持以文化为笔、传承为墨、创新为纸,从“书香润心”的读书会到“修身养性”的技艺培训,从理论宣讲“接地气”到非遗体验“零距离”,在辖区绘制出一幅幅文明浸润、和美生活新画卷。
读书会“书香润心”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能暂时放下琐事,静下心来读读书。”走进生金刘社区,城市书屋中书香四溢,社区居民们或驻足书架前,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或沉浸其中静心阅读,或三五成群围坐一起,热情分享近期读到的好书与感悟,现场书香氤氲,思想交汇,笑语盈盈。除此之外,新区办还以生金刘、凤仪城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常态化开展读书会活动,让社区居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在缕缕书香中品味人生百态,感悟智慧哲理,汲取奋进力量。
技艺培训“修身养性”
“跟着音乐跳一跳,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不少,更有活力、更健康了!”走进凤仪城社区,民间艺人与社区舞蹈爱好者齐聚一堂,她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载歌载舞,欢快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除了载歌载舞,新区办还精心推出了多元化技艺培训“套餐”,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兴趣需求,从“活力四射”的广场舞到“彩带飞扬”的彩带舞,再到“彩扇纷飞”的彩扇舞,从“圆润清雅”的陶笛到“清脆悠远”的竹笛再到“深沉哀婉”的二胡,这些培训“套餐”,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理论宣讲“接地气”
“以前总觉得‘绿色发展理念’高大上,离咱们生活好远,其实它就在咱身边!”走进凤仪城社区,新区办“红马甲”宣讲员一改传统“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与辖区居民围坐成一圈,以“拉家常”的方式,面对面宣讲绿色发展理念。除此之外,“红马甲”宣讲员还结合辖区实际与社区居民关切的问题,从“共富工坊”探索增收到“直播带货”助力发展,解析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从“红色物业”提升服务到“村级顾问”参与治理,探讨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深入浅出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党的创新理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概念,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作辖区居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新知识,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
非遗体验“零距离”
“一把朴素的油纸伞,画上精美的图案,不仅能提升残友们的职业技能,还能拓宽就业渠道!”在凤仪城社区如康家园,传统非遗技艺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化作残友们就业的“金钥匙”。除了手绘“油纸伞”,新区办还推出了“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社区”等模式,让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缤纷的漆扇、精美的花灯、满含祝福的对联、五彩的扎染、栩栩如生的剪纸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童年妙趣横生,不再枯燥乏味;让养生的中药香囊、艾草锤走进辖区居民的生活,传递健康理念,引导辖区居民与健康同行;让传统节日化作非遗传承的“黄金期”。春节写福字、剪窗花;元宵节做花灯、包元宵、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多彩的“节俗”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焕发新光彩。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滋养着社区发展的根基,更凝聚着共建共享的力量。新区办将持续深耕社区文化沃土,以更浓郁的书香、更多元的培训、更“接地气”的宣讲、更鲜活的传承,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让馥郁的文化芬芳成为辖区最动人的风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谢昕纾
编辑、审核 | 张志宁 终审 | 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