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心声 | 德州市中医院肾病科负责人商滨:以仁心仁术,全力以赴

我是德州市中医院肾病科的商滨。回望27载从医路,点滴沉淀于心,恰如那件浸染着汗水与责任的白大褂,承载着铭心的感动与不变的初心。

我来自商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98年高考,全县仅40人过本科线,怀着对医学的憧憬与好奇,我报考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而真正点燃我职业方向的,是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鞠建伟教授。当年考研,我笔试370分,排名全校第16,拜入鞠老师门下。他常说:“医生光有仁心不够,还得有真本事,也就是仁术。这‘本事’啊,不仅是治病的手艺,更要懂得为病人精打细算、把钱花到刀刃上”,“多想想,如果你是病人或者家属,你会希望医生怎么做?”这段话,从此深深印在我心里,成了我行医的准则。

然而,求学路上最沉痛的一课,是母亲的骤然离世。2003年6月,硕士录取的喜悦未褪,最疼我的母亲却突发脑出血,溘然长逝。悲痛几乎将我击垮,萌生了弃学的想法。是父亲,强忍悲痛,从商河辗转汽车到济南,再坐火车到烟台,又换轮船,亲自送我到大连。伫立大连港码头,凝望父亲的背影,我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锥心之痛。我暗下决心,要将这份未能对母亲尽孝的遗憾,化作钻研学业的动力,未来用扎实的医术守护更多的生命。

2006年,我进入德州市人民医院(现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肾内科工作。在这里,遇到了又一位引路人——张春荣老师,我们都愿称其为“张姨”。每天查房前,她必看患者费用清单,“这个检查能不能不做?”“这个药有便宜的吗?”……这些话每次都要说。在她身边,我体会到医学的温度不仅在轻柔触诊与暖心安慰中流淌,更在对患者每一分钱负担的体恤里。从此,这习惯也成了我的查房日常。

为提升疑难危重肾病的诊疗能力,2014年我赴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进修。一次,急诊转来一位重症狼疮并癫痫、急性心衰的20岁小姑娘,病情凶险,需紧急床旁透析治疗。赖凌云老师看完病人,我以为会如往常交给我们处理。但她没有离开,搬过一张小板凳坐在患者床旁,紧盯透析机的每一个参数,直到后半夜病情稳定。我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顶尖的教授如此守护一个年轻生命,内心深受震撼。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极致苛求,指引着我不断精进仁术,守护生命。

2024年8月,我来到德州市中医院,成为肾病科负责人。岗位变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初心从未改变。恩师“设身处地”“精打细算”“守护生命”的箴言,依然是我工作的明灯。带领年轻医师查房、剖析病例时,我总会引导:“这个方案,从效果和花费上看,对病人是否最合适?”我深知,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薪火相传的“仁心仁术”。在德州市中医院的平台,我努力将现代肾脏病学的精准诊疗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相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服务,这也是我们肾病科团队不懈的追求。

医路27年,从商河到济南,从大连到烟台,再到上海,又回到德州,我像一只风筝。线的那头,系着父亲远送的背影,系着恩师照亮前路的灯火,系着患者期盼的目光,更系着初入杏林的誓言:“凡为医者,遇人间疾苦,必以仁心仁术,全力以赴。”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起母亲。如果她还在,定会在家门口等我下班,递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我把对她的无尽思念与未能尽孝的遗憾,深深折进每一次俯身听诊里,融入每一句轻声安慰中。这份思念,化作更深沉的责任与慈悲。

医路有痕,刻于岁月;仁心无痕,融于血脉。愿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能成为后来者前行路上,一盏不灭的灯。

专家介绍

商滨 德州市中医院肾病科负责人,主任医师。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蛋白尿、血尿、水肿、膜性肾病、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痛风、复杂性尿路感染、急/慢性肾衰竭等疾病,精通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操作及并发症的处理。

坐诊时间:东院区门诊楼二楼肾病门诊周四上午;西院区门诊楼二楼肾病门诊周二、周五上午(门诊时间如有变动,请及时在德州市中医院智慧医疗微信号查看、预约挂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琰 编辑|张丽娜
审核|滕璐 终审|李玉梅